芙蓉文苑
扶贫先扶精气神
发布时间:2018-04-21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 罗克军



  近期,我在一个贫困村蹲点帮扶,走访调研中发生的两件事一直萦绕脑际挥之不去,不时让我陷入沉思。


  一件事是,听说省派驻村帮扶工作队来访,一位吴姓大妈等候在必经之路,一看到我们便开始诉说不幸:自己刚满80岁,患有白内瘴,眼睛快瞎了,希望我们带她去看病,还强烈要求申请低保。后来一了解才知道,她育有两儿一女,小儿子在村里有三层小洋楼,大儿子在县城买了商品房,女儿家庭条件亦不错。百善孝为先,我询问她,为什么不要儿女们带去看病?为什么要低保,不要儿女们尽尽孝?她说,党的政策好就得靠政府养着,不能增加儿女们的负担。


  另一件事是,有一代姓夫妇,50多岁,住的房子确实不太安全,村支部书记告诉我,该房已列入危房改造计划,国家补贴2.5万元,余下的钱则须他们自己掏。而这对夫妇两手一摊,我们没有劳动能力,我们确有实际困难,你们领导要帮忙把房子修好啊。经多方了解,他们夫妇的懒在村里是出名的。


  这两件事,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多年来,部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真正原因不是老弱病残、不是天灾人祸、不是没有劳动能力,而是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问题根源就是精神贫困。可以说,“苦干不如苦熬,勤劳不如等靠”“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消极思想已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


  这两件事警醒我们: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脱贫攻坚,精神扶贫当为先。如果精神不脱贫,即使物质上脱了贫,不久也会重返贫困。因此,构筑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家园是做好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


  精神扶贫,就是要对一些贫困群众的病态心理定点滴灌、靶向治疗。首先,要做好宣传发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帮扶中要注重通过教育,唤醒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识、自力更生和积极进取精神,引导他们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就没有翻越不了的“火焰山”,就没有闯不过的“大渡河”,好日子是苦干出来的,从而坚定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念、追求和勇气。


  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专业技能、市场经济认知入手,注重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输入,让贫困群众有一技之长、有立足之本、有兴业之能,克服贫困群众“穷惯了”“改不了”等心理障碍。提高脱贫致富的本领,就能走出贫困的怪圈。


  再次,要健全激励机制。要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将贫困户纳入产业利益链条,奖勤罚懒,促进贫困地区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同时,树立脱贫标杆,宣传致富典型,让靠劳动脱贫致富的农户发挥良好的示范和带头效应。只有弘扬“劳动光荣”的传统,涵养“勤劳致富”的美德,形成“见贤思齐”的导向,才能变“要我脱贫”的被动思想为“我要脱贫”的进取精神。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用心、用情、用力帮扶,精神扶贫理当走在最前面,让“没想法”的贫困群众脑子转起来、心里热起来、身子动起来,主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