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传承的艰辛——祁剧《目连救母》观后
发布时间:2016-04-01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作为一名长期浸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我对书画、民间工艺、年俗节庆及传统戏曲有着无可言表的情感。近日,我有幸目睹了由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推出的祁剧《目连救母》,感触颇多。

  

  历史上,祁剧目连戏曾有173出,祁剧《目连救母》共10场,堪称目连戏的浓缩版。戏中,祁剧演员肖笑波扮演的刘青提刘氏是最大亮点。她的眼神、身段、唱功还有身上的功夫,都令观众叹为观止。而获得这种惊叹的前提,是她用勤劳、善良、谦恭和拼搏换来的艺术之花。在舞台上,肖笑波的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是在高难度技艺攀登之后的一种自然与平淡的回归,这回归让观众既欣赏到了罕见的绝活技艺,又不至于为高难度而担心,艺术观赏的过程也便具有了一种沉醉其中的美以及欣赏完之后的赞叹。

  

  剧中第六场“过奈何桥”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其中高难度的技巧有滑坡、鹞子翻身、串翻身、跪步、甩发、乌龙绞柱、滚堂等,且身段繁多,需连做带唱,考验演员综合素质。肖笑波能将清纯的念白与靓丽的唱腔融合在技艺强、难度高的做打组合之中,神情气质融情于境,台步身段干净爽朗,以高超的艺术标准塑造了人物的独特性和技艺的完美性。更为可贵的是,演员不是为技艺而技艺,而是通过技艺动作去表现刘氏在地狱所遭遇的种种磨炼。肖笑波身上的这些技艺与戏的剧情是相融的,演员的表演与故事情节的推动又是互为支撑的。当然,一出好戏,不能只有一个主角,剧中扮演傅罗卜的刘登雄表演得也很精彩。他文武俱佳,唱功声情并茂,身段优雅洒脱。剧中其他演员也都有可圈点之处。

  

  戏曲舞台艺术的第一标准是演员的表演。就这一维度而言,祁剧《目连救母》的艺术呈现堪称精湛。除此之外,目连戏的文化功能亦不可小觑。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田仲一成在福建考察时发现,目连戏上演时“没有一个观众,戏台的前方左右,排列着乡亲各家族的祖先灵位,只能零散地看到个别遗族守卫着灵位”。这段田野记录表明,目连戏等仪式剧的上演,不仅包括现实的观众,也包括以祖先灵位为代表的鬼魂观众。因此,目连戏作为仪式剧,观众构成具有特殊性,其文化功能也首先在于以鬼魂度亡为主的仪式。可见,目连戏在文化传承和非遗保护方面的意义举足轻重。但是反过来看,如果仅仅为仪式而仪式,则目连戏与当代观众会越来越远。

  

  放眼当下非遗保护的种种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非遗保护本身常常是充满悖论的。一方面渴望将文化传承做得准、做得真、做得好,另一方面又期待这些承传文化的人与事能够与时俱进地活在人们的眼中、心中和舞台上。所以目连戏涉及到的绝活是吸引观众的另一个筹码,也是接续戏曲之魂的介质与线索。“无常引路”那场戏,“无常”与“小鬼”的合作不让人觉得可怕,反觉十分有趣。“无常”的高跷绝活和“小鬼”们的跟斗技艺也配合默契,十分难得。“九殿不语”中,既让观众看到戏曲的另一种表达,又贴合地狱所可能的合理性。还有小鬼抓人时,从台上追到台下甚至匿藏在观众席的表演;叠罗汉、高杆倒人的民间技艺表演等,都是该剧的鲜明特色,令人窥见古代戏曲表演是如何集民间歌舞、杂技、演唱于一体的综合呈现。

  

  不可否认,《目连救母》让观众获得完美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接续了目连戏的文化传统以及民俗意义。2011年6月18日,祁剧保护传承中心在香港大会堂上演过三个小时版本的《目连救母》。既然还有不同的版本,我以为传承中心可能会演更多的戏,但与主创交流后才知道这三个小时的戏几乎是他们所能演的全部。看资料了解到传承中心遇到很多困难,新闻上说肖笑波在得梅花奖之前工资是一千多。不由心生疑问,作为非遗的祁剧和作为非遗传承者的肖笑波,出路何在?溯古追今,传承是社会行为,更是文化信仰;是精神支柱,更是意义体现。市场一时的冷热,不是事物的终极标准,艺术的取舍,更不应以社会平均待遇为藉词而等闲视之。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