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乡村候鸟
发布时间:2017-05-05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罗平


  湘南农村的冬季,有几分寒意和萧条。随着寒假的到来,春节的临近,乡村孩子们又开始盼望每一年最幸福最温暖的一次迁徙。


  大人盼莳田,小孩盼过年。这句俗谚在当下农村赋予了新的内涵。过去的“盼过年”,是想在过年时可以改善生活。当今,农村孩子们“盼过年”,是因为可以见到久别的父母和亲人,可以在父亲怀里撒娇,可以在母亲面前发嗲,可以与父母同睡一个被窝,感受到父亲的呼吸和母亲的体温。


  冬日的长空有些灰暗,时不时有迟迟迁徙的候鸟从空中飞过。有的三三两两,有的行影孤单。不知它们从何处而来,也不知它们要飞向何处去。但可以肯定,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去寻找冬日里的温暖。


  农村孩子却不知道,自己心灵栖息的终点在何时,在何处。因为,他们的父母或东或西,或南或北。他们寻找的方向和路途也就充满未知和艰辛。


  期末考试就要到来。孩子们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怕考不出一个好成绩,不好向父母交待;兴奋的是考完之后,就可以像天上的鸟,衡阳的雁,去寻找自己冬天里的温暖。


  这时,留守的老人们也开始紧张和兴奋。远方亲人的来电也开始多了。为孩子们准备路上吃的是首要事情。老人们生怕他们在车上、在船上、在路上,饿了、冻了、渴了,什么土的、洋的,红薯片、方便面,用书包装好,尽管外面什么都有,但这些还是要准备的。只有这样,老人们才放心。


  乡村的学校本来就不怎么热闹。一放寒假,乡村里便少了几分生气。孩子们或急不可待或望眼欲穿,纷纷加入了迁徙的行列。就像天上的鸟,有清晨飞翔的,有黄昏赶路的。学习成绩的好与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与骂,早已忘了,唯一的愿望就是飞向远方父母那儿。因为多少回,他们在梦里哭醒,枕边润湿了一次又一次。多少次,望着灰暗的天空,他们的心早已随着天上的候鸟飞走了。


  一年或半载没有见面,也没听过几声父母的呼唤,甚至连感受到父母打骂的机会都没有。尽管孩子们来之前已经联系好,但真正见面时,为父为母的仍感到几分悲喜和无所适从。孩子们也有几分生疏和胆怯,出发前在心里想好的话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是一声“爸”,一声“妈”,一声“崽”,一声“女”,声音有几分哽咽,心里有阵阵痛感,眼角有丝丝湿润。


  “长高了”“变瘦了”,摸摸头,拉拉手,一年的见面,半载的重逢,在几个简单的动作和语言中得到尽情诠释。“妈,我好想你”“爸,我来了”,平时做梦的呓喃,此时也许并不会表达。


  买菜做饭,好像要把一年半载的父母疼、父母爱,在此时煎浓熬浓。买衣买鞋,好像要把父母的一生情、一世意,在此刻注完倾尽。


  “和爸妈一起回家过年,爷爷奶奶在等你们。”孩子们差点忘了家里老人们出发前的叮咛和嘱托。不管是在哪过年,孩子们就像候鸟在寒冷的冬天找到了春的温暖。


  回家过年,才是唯一的愿望。因为,家里还有飞不动的“候”鸟在等候,还有割不断的亲情在牵挂。不管路有多远,山有多高,水有多长,车有多挤,天气有多寒冷,都得回家。大包小包,大人小孩,吃的穿的,都得带上,都得扛起。这是责任,这是牵挂,这是中国式情感最直接最简单的表达。这时,春节不单单是个节日,更是乡村孩子们心中温暖的春天。


  候鸟的冬季不寒冷。一转眼,春节就过完了。一行行、一只只小候鸟又要归来了,一群群、一队队回家过年的大候鸟又要飞走了、远行了。从此,他们又要开始一个春天、一个冬季的等待,又要开始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的盼望。


  等待,盼望,成了乡村孩子们每一年中最大的心愿与无奈,同时,也成了父亲母亲一生中的伤与痛。也许,春节,才是孩子们心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城市飘泊族的情感慰藉。


  这就是候鸟——乡村的孩子,城市的飘客。这就是春节,人生的驿站,情感的归属,冬天里的温暖。


  春节,年年有。候鸟,年年飞……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