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政协
大城衡阳,借改革开放之力实现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18-12-17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40年来,大城衡阳,借改革开放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12月14日,“衡阳正青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专题新闻发布会召开,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邓群策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图片3.jpg


  衡阳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


  衡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推动产业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卓越成就。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92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1978年增长37.6倍,年均增长9.4%,基本实现每隔15年上升一个数量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先后破千元、万元大关,达40321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21.2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7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由1978年的47.2:32.8:20.0调整为11.3:38.0:50.7,完成了由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领跑的华丽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2%,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彻底改变了改革之初的单一经济结构。


  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25.77亿元,较1978年增长47.3倍;养殖业总产值接近380亿元,较1978年增长20倍。7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油茶产业重点示范县行列,农业产值、粮食收购量等长年稳居全省第一,油茶种植面积和茶油产量均居全国地州市之首,油茶扶贫、“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等多项工作在全国全省创造经验。农业生产从人扛肩挑牛耕转变为 “机器代人”“机械耕作”。


图片2.jpg


  工业经济加速转型升级。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华菱衡钢、建滔化工、衡变公司、南岳电控、湖南机油泵等一大批国内乃至国际领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原盐、钢、有色金属、变压器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实现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增长。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湖南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成功纳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军民融合、有色金属、轨道交通和精细化工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落子布局,“衡阳制造”正奋力实现“二次崛起”。


  现代服务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79.97亿元,比1978年增长91.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8.38亿元,比1978年增长165.1倍;金融行业由最初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到现在140家金融机构“百花齐放”;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数和营业收入增速均居全省前列,崇盛国际、步步高、万达等商业品牌日益繁荣,阿里村淘、唯品会等知名电商企业纷纷落户。全域旅游持续升温,成功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南岳为龙头、城区为中心、市县为基础、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成效


  衡阳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促发展,走在了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的最前沿。


  创新“主引擎”全面点燃。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发展活力全面激发,2018年市场主体总数达28.7万户,较1978年增长了201.3倍。创新平台迅速壮大,目前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斩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3项。“人才雁阵”行动计划和人才新政全面实施,组建湘南首个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火凤凰”,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荣获全省唯一国家“守信激励创新奖”,衡阳正从“汗水型经济”向“智慧型经济”稳步迈进。


  开放“领头雁”步伐坚定。“一核三极”的外贸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外经合作遍及六大洲140余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2013年至2017年,累计承接转移企业534家,中核、中国五矿、比亚迪、富士康等一批500强企业、央企来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建成运行全省第一家综合保税区,五定班列、无水港、公路口岸、铁路口岸等为衡阳架通了连接世界的桥梁,衡阳正成为全省口岸平台最齐全最高端的城市之一。先后与8个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或签订意向书,衡阳的“朋友圈”越来越广。


图片4.jpg


  衡阳城乡面貌变化翻天覆地


  衡阳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区位优势逐步放大。被国务院明确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对外大畅通、对内大循环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14纵9横”的干线公路骨架基本拉通,公路通车里程从5084公里增长到21066公里,其中农村公路从4631公里增长到1802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3,各县市区基本实现“一刻钟上高速、一小时到市区”。9条铁路纵横交错,高铁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衡阳已进入高铁经济加速发展的新时代。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成功跻身大城市行列,中心城区规模扩大近5倍。高新区、立新区拔地而起,平湖公园、南湖公园等休闲景观丰富百姓生活,石鼓书院、抗战纪念城等文化坐标提升城市品位。 “三横四纵四环”的城市路网格局基本形成。


  城镇管理持续优化。引入中国节能集团采用PPP模式打包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发电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县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镇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24.5%提高到2018年的48.2%。截止2017年,累计建成各类公园绿地154处,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绿地总面积增长了48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99%。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一江四水”净水行动深入实施,河长制工作全面推进,湘江干流11个考核断面水质均值全部达标;水口山、合江套土壤污染治理取得突出成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


  衡阳共享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


  衡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成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大跨越。


图片5.jpg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1978年增加87.7倍、162.6倍。群众衣食住行条件全面改善,共开工建设公租房(含原廉租房)11.1万余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4.5万余户,农村住房从土坯变砖瓦、从平房变楼房;“新三件”不断替代“老三件”,彩电、冰箱、手机等早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空调、洗衣机、汽车走入千家万户,行政村通客班车率达100%,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足、越来越有尊严。


  各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由合格化走向标准化、均衡化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更加普及,全市办学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坚定不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全覆盖,“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缓解。文体事业硕果纷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成功举办“欢乐潇湘·幸福衡阳”、2017年全国蹦床锦标赛暨第十三届全运会预选赛等多项有影响力的文体活动,承办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和省第十届残运会实现“全省最好、全国一流”目标,“南岳庙会”活动三上央视,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脱贫攻坚成果有目共睹。始终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第一政治任务和首要民生工程,2014年至2017年累计脱贫6.03万户20.77万人,214个省定贫困村出列,祁东县成功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7.1%降至1.95%。今年有望实现“108个贫困村出列、60979人贫困人口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的目标。


  (图片来源于衡阳日报社视觉中心)


  湘声报记者  李煜   通讯员 陆璐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