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追忆黄永玉:斯人“远游”
发布时间:2023-07-22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导读:他是现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一生是中国艺术界的传奇

 

湖南政协新闻网 

“老顽童”黄永玉走了。


6 月 14 日,黄永玉子女黄黑蛮、黄黑妮、李洁琴向外界透露,“我们的父亲黄永玉因病于2023年6月13日3时43分离去。我们尊重他的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


黄永玉曾在一档节目里说:“你想我嘛,看看天、看看云嘛。”这位99岁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已经飘然远行。他是现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一生是中国艺术界的传奇。

 

活到老,玩到老


黄永玉说他在《世说新语》里最喜欢的一句话:“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从孩童时起,黄永玉就极为顽皮,这份“真我”,一直延续到他高龄。


黄永玉在集美中学读初中时,就是一个小顽童,多次留级,用他自己的话说,“在集美两年,留了 5 次级,49、50、51、52 组,前后的同学就有几百人”。


中学时,除了画画,黄永玉还迷上了木刻。在集美求学期间,他遇上了美术老师郭应麟,受其引导爱上了木刻,并在《大众木刻》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之后雕刻的作品也陆续发表在各地报刊上。

 

湖南政协新闻网

《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6期特别报道《追忆黄永玉:斯人“远游”》

 

后来,由于读书时受处分,黄永玉离开了学校。这些爱好技能也成为他离开学校后的立身之本,从福建山区小城德化瓷器小作坊里的小工,到泉州战地服务团的美工,黄永玉以木刻、绘画及其他的文艺才能谋生,开始了独立在社会上艰难地摸爬滚打。


黄永玉有一个有趣的“老子”故事:顽劣的黄永玉在泉州时,其住所旁有一座庙,庙里种着很多玉兰花,有一天,黄永玉禁不住爬上树去摘玉兰花,被一个老和尚看见,叫他下来。他在跟老和尚说话时,少年气盛的黄永玉一口一个“老子怎么样”。他后来才知道,这位听他一口一个“老子”的老和尚,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


以至于后来北京的“万荷堂”建好后,黄永玉要为自己的起居室取名字的时候,已经90多岁的吕正操打趣地说:“你年轻时喜欢称‘老子老子’的,干脆就叫‘老子居’吧!”


小时顽劣,天性洒脱,这一点真性情一直没变。他60岁考驾照;80岁从德国买了一架马车,驾着马车在公路上疾驰,兴奋得像个孩子;83岁给《时尚杂志》做封面模特,成为“最老的时尚先生”;90 岁开画展、迷跑车;93 岁还开着一辆红色法拉利去飙车。


黄永玉的女儿黄黑妮说,他热爱孩子,喜欢音乐,喜欢玩,喜欢了解“吐槽”之类的网络词汇,喜欢一切新鲜的事物,像金庸笔下的那个老顽童周伯通。


黄永玉就是这般,活到老,玩到老,处世豁达,无拘无束,玩世不恭。

 

轰动中国画坛


顽童黄永玉当然不会只局限于钻研一种艺术形式。


20世纪50年代,《黄永玉木刻集》问世,其木刻代表作《春潮》《阿诗玛》轰动了中国画坛。而后,他又学国画、油画,造型用色极具个人风格;涉书法、雕塑,均展现了惊人的才华。


黄永玉设计的猴票可谓家喻户晓。1980年,生肖开始作为邮票主题,受中国邮政邀请,黄永玉创作了《庚申年》猴票。《庚申年》猴票上那只小猴子的原型,正是20世纪70年代黄永玉家养的一只小猴子,名叫伊喔。伊喔,是黄永玉家乡话猴子的意思。


这枚邮票是邮票史上最受追捧的“明星”之一,至今仍“一猴难求”。在 2017 年保利拍卖会上,这套原本单枚面值 8 分的猴票,拍出了201 万元的高价,缔造了现代邮票拍卖价格的神话。

 

湖南政协新闻网 1980年,黄永玉创作的猴票,原型是他养的一只名叫“伊喔”的猴子。

 

36年后的2016 年,时年92岁的黄永玉设计了第四轮猴年生肖邮票——2016 年的《丙申年》猴票,邮票收藏圈再次为之沸腾。


2023 兔年邮票,由“猴票之父”黄永玉执笔两枚邮票中第一枚邮票,名为“癸卯寄福”,用别出心裁的蓝色描绘了一只右手执笔、左手持信的睿智卯兔,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新春的美好祝福。但是怪异、荒诞,又带着些许戏谑的蓝兔子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引来了争议。


这套邮票发行时,黄永玉已99岁。面对外界质疑,黄永玉说:“画个兔子邮票是开心的事。兔子大家都会画,也不是专门只有我一个人会画。画出来大家高兴,祝贺明年的新年而已。”实际上,《癸卯年》特种邮票发售后即受热捧,早早售罄。


文学创作,黄永玉也极为倾心,不亚于作画在他心中的位置,他创作的作品包含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剧本等很多体裁。他相继出版《永玉六记》《醉八仙》《吴世茫论坛》《老婆呀,不要哭》《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等书。


尤其是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始作于 20 世纪 40 年代,2008 年,黄永玉85岁时重新开笔,目前已出版三部,包含84万字的《朱雀城》、130 万字的《八年》和 48 万字的《走读》。


在《走读》里,他有一段自述:“上当倒霉之后不叫痛,不骚心,甚至不当是一种教训,把自己的傻行当作笑料去取娱朋友。更不做借酒浇愁的类似表演,让朋友来分担我的小小疼痒。”这大概就是“无愁河”三个字的来历。


从热爱木刻开始,黄永玉就结交了很多趣味相投的朋友,也遇到了一生的爱人梅溪。黄永玉重情重义,不少相交多年的老朋友见证与陪伴了他人生中很多重要的时刻。

 

湖南政协新闻网 黄永玉与表叔沈从文。

 

老头重情义


黄永玉一直难忘在上海打拼的青年时光里受到不少前辈的关心,巴金、唐弢、臧克家、萧乾等很多文化界的老前辈,都花时间为他的生活帮忙。“现在这些对我好的人都不在了,我要拿同样的感情对待别人。”


正是因为感受过被关怀的温暖,所以更加乐善好施。黄永玉热情交友,把朋友当作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1953年,29岁的黄永玉带着仅7 个月大的儿子,举家从香港回到北京。当时的黄永玉成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一位老师。黄永玉与李苦禅、李可染、董希文这些大师成了邻居。


这些人当中,黄永玉跟李可染的交情最好。他后来在《比我老的老头》里写下了诸多妙趣横生的细节。有一天,李可染带黄永玉去见自己的老师齐白石老先生。那一天,李可染为一脸兴奋的黄永玉拍下了他与齐白石的合影。


在黄永玉的人生故事中,表叔沈从文是必被提及的一个人物。他们也是家乡湘西凤凰引以为豪的两位标志性人物。20世纪40年代,叔侄二人开始通信,从此结下一生情谊,直到1988年沈从文去世。正是因为表叔沈从文建议把像“布店老板”的本名“永裕”,改为适合于艺术家的“永玉”,才有了大家熟知的黄永玉,寄望他永远光泽透明。


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也一度成为黄永玉来往最密切的朋友。闯荡上海时,他们都还籍籍无名。彼时同为穷教书匠的黄永玉与汪曾祺便时常找在中兴轮船公司工作的黄裳打发时光。黄永玉后来写了一篇《黄裳浅识》的文章,用他一贯的幽默回忆了这段时光。


在香港时,黄永玉曾在《大公报》工作过一段时间。黄永玉与萧乾、聂绀弩等人都结下深厚友情。与他在同一间办公室办公的同事查良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庸”。1998年,香港大学邀请黄永玉举办名为“流光五十年”的画展,与这位昔日同事重逢。黄永玉脱口而出:“小查!”金庸笑道:“现在恐怕没有几个人叫我小查了吧?”两位大师相逢于微时,外人不知的称号,见证二人难能可贵的友情。


在上海武康路巴金故居,黄永玉赠巴金故居的铜像“新世纪不再忧伤”。20世纪40年代,黄永玉与汪曾祺、黄裳常结伴去巴金府上拜访。黄永玉曾说,文学前辈中,他最怕巴老。说“怕”,更是热爱和敬重。


2011 年,巴金故居修缮完毕对外开放,他为故居设计藏书票而作巴老画像,并赋诗《你是谁?》。2013 年,他再度为巴金故居创作,为铜像赋予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受难者张开怀抱、尽情拥抱新世界的形象。


同龄的老头们相继谢世之后,黄永玉的朋友逐渐变成了他的“忘年交”,他在北京通州徐辛庄占地近10亩的居所万荷堂可同时招待数百宾客。


黄永玉一点也不避讳生死话题——“我是一点也不畏惧,而且我不希望留下什么,骨灰,进祠堂啊,不需要,所以我开玩笑说,等我死了之后先胳肢我一下,看我笑不笑。”


在这人世间,黄永玉就是黄永玉,他走了,去“远游”,而这个名字会被载入历史长河,成为传奇。

 

文 | 青亭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6期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