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
以绿色筑底 绘美好蓝图,湖南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发布时间:2023-11-03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9af90c157afc0625988c8da28ba93fb05c1d7f7d.jpg


记者从日前在长沙举行的“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生态文明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湖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深入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


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文件,开展省环保督察、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洞庭清波”、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推动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水环境质量提升。2022年,全省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8.6%,比2017年提升10.3个百分点。永州、张家界、邵阳、怀化等4个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进入全国地级城市前30位,数量和排位均创历年新高。洞庭湖总磷浓度降低到0.06毫克/升,较2017年下降17.8%。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2022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2微克;全省空气优良率为87.6%,比2017年提升6.2个百分点。今年1-9月,全省空气优良率为89.8%,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


2022年,全省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8%,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在经济持续增长、产能持续提升的前提下,实现了能耗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


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36家,绿色园区13家。2022年,全省139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以占全省约0.5%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省36.3%的地区生产总值、72.5%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园区发展资源利用更优、产出效益更高。


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向好。202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98%,森林蓄积量达6.64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0.54%。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21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


创建“一长四员”

林木管护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10年间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含更新造林)3059.9万亩。截至2022年底,全省林木绿化率达59.98%,森林蓄积量达6.64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6.54%。2020年、2022年,全省国土绿化工作考核连续两次在全国排名第一。湖南创新建立“林长+林业科技员+护林员+监管员+执法人员”的“一长四员”网格化管护体系,开发建成全省林长制巡护系统,生态护林员平均上线率稳居全国第一。湖南省林长制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大力实施森林防火基础能力提升两年行动。今年前9个月,全省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同比分别下降88.5%和95.4%。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省常规林业有害生物成灾面积仅0.9万亩,为历史最低值。


推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重建了世界最低纬度朱鹮种群,相继在野外发现中华穿山甲种群3处,人工繁育华南虎13只,人工成功培植全国面积最大、株数最多、海拔最低的银杉人工林,洞庭湖野生麋鹿成为国内最大的自然野化种群,洞庭湖越冬水鸟种类及数量创历史记录,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时隔5年再次现身洞庭湖,江豚频频出现在益阳南洞庭湖和湘江长沙段。联合多部门多措并举严厉打击破坏候鸟等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林业生态安全。


河湖长制工作

连续获国务院肯定


近年来,全省坚决扛起“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推深做实河湖长制,严格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强化河湖保护,我省河湖长制工作连续4年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我省切实强化水域岸线管控,已落实河湖管护人员7.2万余名,建设智慧河长平台,实现卫星遥感动态监测、重点河段监控、河道砂石采区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实现河湖保护边界明、管得住。同时,创新推出了部门联动、流域共治、“河长+警长+检察长”“河长办+部门”等协作机制,健全乡镇“一办两员”体系,将河湖管护重难点问题纳入“洞庭清波”常态化监督内容,建立落实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湖北、重庆、江西、广西、贵州签订了河湖长制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强力推进跨界河流共管共建共享。


省总河长先后签发9道省总河长令。清理“僵尸船”、河湖“四乱”、妨碍河道行洪问题及提升河湖管护能力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有序推进。


目前,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等一批规章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巡视、审计、督查、绩效考核、真抓实干等重要内容;出台洞庭湖、湘江、东江湖、饮用水、长株潭绿心保护条例,实施土壤法、固废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城镇污水处理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水产养殖尾水等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建立健全排污许可制、生态环境补偿、生态损害赔偿、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有奖举报等制度机制,逐步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陈彬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