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马栏山出品”引领文艺新潮流 李彦:创新曾担心观众不买账
发布时间:2023-11-21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导读:在李彦看来,疫情后的中国文艺打开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正处于百花齐放的文艺复兴阶段,立足长沙面向全球进行文艺创作正当其时

 

湖南政协新闻网 

李彦:长沙市政协委员、文艺先锋导演、如是数字艺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

 

吃着当地腊肉、喝着苞谷酒、坐在苗寨人家,观赏荡气回肠的湘西故事——今年国庆期间,一票难求的《德夯幻境》,刷爆了湘西人的朋友圈。


与青年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成为同学,体验他们的求学经历——今年5月,在橘子洲水上工人文化宫开演的《恰同学少年》,至今场场爆满。


这两部备受瞩目的沉浸式实景演出,都是长沙市政协委员、国内知名文艺先锋导演李彦的心血之作,也成为她职业道路的分水岭。2023年初,她辞去中广天择副总经理职务,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成立了湖南第一个独立文艺导演工作室。《恰同学少年》是她在老东家的告别之作,《德夯幻境》则是她“单飞”后的首部作品。


“同在5A景区上演,都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这两部作品的反响超出了预期。”在舞台上打造出无数美轮美奂画面的李彦,私底下是简单直率的湘妹子,她说自己的梦想是“长沙成为中国的文艺‘百老汇’,‘马栏山出品’引领中国文艺新潮流”。

 

用诗意诠释“湘西血性”


似宴非宴、似剧非剧、似演非演,每一个走进《德夯幻境》的观众,都仿佛穿越到那段炮火硝烟的抗战岁月,体味一代湘西儿女的爱恨情仇。


接到创作邀请时,很多人以为李彦会打造一个类似“天门狐仙”的传奇故事,认为这种主题更能吸引游客。但李彦却坚持要讲抗战故事,“张家界是渺无人烟的仙境,适合讲神话;但湘西有家国故事,作为导演有责任把它传递出来”。


抗战中的湘西筸军令日军闻风丧胆,湘西家家户户都有牺牲的男人。这些故事,李彦看一次哭一次。作为资深沈从文迷,李彦特别想表达出他笔下湘西人那种“藏着万丈柔情的血性”,“沈从文不直接写战争,相比鲁迅的呐喊,他用一种柔软而坚韧的力量唤醒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治愈了那个痛苦年代的很多人。”


于是,李彦决定用诗意来诠释“湘西血性”,通过德夯小山村里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反映出湘西人的大爱和大义。为此,创作团队在湘西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采风,走村串户,亲历真正的苗家相亲、接亲、喜宴,挖掘能和观众共情的故事。


最后,以亿万年玄武岩山崖为天然幕布,以传统的苗寨楼体为舞台,《德夯幻境》构建了8个抽屉式室内剧场与1个水月幻境室外大剧场的独特格局。观众不再仅是舞台下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宾客出席苗寨喜宴,喝上一杯甜酒酿;当战士们即将出征保卫家园时,观众又和村民一起喝苞谷烧给他们壮行。


首演结束后,《德夯幻境》口碑一路高涨,许多观众自发在社交平台上安利。李彦欣慰地说:“这是一次文旅融合的新尝试,吸引了湘西大流量中的小众客人。”

 

湖南政协新闻网 

《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10期 《李彦:创新也担心观众不买账》

 

“沉浸式”审美收获年轻粉丝


从《三生万物》《浏阳河上》《岳阳楼记》,到《光影如诗》《橘洲·江天暮雪》《恰同学少年》《花瑶喜宴》……光看名字,就能感受到这些作品的诗意审美,“李彦团队出品”也因此拥有一批忠实粉丝,且绝大部分是年轻人。


在文艺编导专业出身的李彦心中,舞台是永远的梦想。十几年间,她操盘了湖南许多大型演出,包括连续四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开幕式、浏阳烟花节、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周等等。


“我们曾是湖南做演出最多的团队,最高峰时一年近百场。记得有一晚我同时执导不同城市的两台大型演出,手里拿着两台对讲机轮流指挥。”李彦笑着回忆。近年来,她渐渐减少演出数量,专注于打造舞台精品,钻研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跨界融合与创新。


李彦的实景演出之路,始于橘子洲头。2010年圣诞夜,风雪交加的橘洲拱极楼上演了亭宇楼阁风情音乐剧《辣妹出嫁》,这是李彦的第一部实景舞台剧。此后,她连续推出的多部大型实景演出获得成功,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文艺IP。


2022年,李彦带领团队回到橘子洲头,精心创作了国内首个红色多维沉浸式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区别于传统的固定观演,该剧采用了行进式互动观演的演出模式,观众以学生身份进入剧场,跨越时空对话百年前的热血青年。4个小剧场犹如一个个抽屉,同时演出且互不干扰,观众可以随机进入剧场,获得不同的体验。


“其实每次创新我们都如履薄冰,担心观众不买账。”令李彦欣慰的是,观众的热烈反应带给她感动和信心,于是这种“抽屉式剧场”和“沉浸式观演”模式被复制到了《德夯幻境》中。

 

坚持原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如是创艺 ·李彦导演工作室”位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不远处就是李彦工作多年的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上市公司高管,为何放弃背靠大树,选择单打独斗操心费力?她的答案是:“想把全部精力都花在做好内容上。”


在李彦看来,新冠疫情后的中国文艺正处于百花齐放的文艺复兴阶段,不再是欧美日韩的天地,打开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随着长沙2017年成为中国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2023年又提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立足长沙面向全球进行文艺创作可谓正当其时。


在长沙申报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时,李彦和团队用创作向评委们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千年传承,在申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彦也更清晰地认识到了媒体艺术对城市的意义,“他们关注的不是你的媒体产业做得多大,而是你的原创能力,以及通过媒介艺术对文化传承产生的影响。”


“研发”是李彦在采访中提及频率最高的词语,涵盖内容研发和技术研发。当今的文艺创作和科技紧密相连,得益于长沙“工程机械之都”的优势,他们很多天马行空的创意都能高效落地。


“《德夯幻境》中的两项技术已经取得了专利。”她告诉记者,团队通过数字艺术的运用降低了成本,“同样的作品,我们的运营成本可能不及别人的1/3。”


目前,“幻境”系列作为李彦工作室的主推IP,正分别在桃江和海口打造讲述屈原的《竹海幻境》及讲述苏轼的《琼台幻境》。


“这么多年坚持原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其间我也经历很多寂寞或谷底。但现在不论从观众素养还是从政策层面,都是一个恰逢其时的好时代。”李彦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用最新的技术与表达演绎好更多中国故事。”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刘敏婕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10期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