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年文化
发布时间:2024-02-08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读过许多作家写年味的文章,描述五花八门,让我目不暇接,多有内心震撼的点睛之笔。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说,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这年味的开始,被作家说出了“彩排”二字来,说得非常绝妙,令人难忘。


周友斌在《过年的味道》中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民间向玉帝“汇报工作”,在晚上给灶王爷献灶糖,为的就是让灶王爷甜甜嘴,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里的“汇报工作”,说得非常有味道,让我读后记忆深刻。


许怀中笔中的《回味春节》,品赏着“情”的元素,“做人要出于情”。正如文学家冰心老奶奶说,与家人过春节,情难忘,难忘情,有亲情、乡情、怀旧之情、骨肉之情,所有的情交织心杼,犹如嚼橄榄之味,留有余甘;似喝观音茗茶,余香无穷。还有作家叶辛,他在写过年的味道时说,真正过年的喜悦,过年的欢乐,是循着那过年的喜悦与快乐,感觉年味才有劲头,也就是说有了嚼头与奔头。


对联里的年文化,在号称第一副春联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中,演绎出年味的意味深长,也阐释了节庆的丰富精彩。还有年画,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以及舞狮子龙灯看花灯,充满了年味的文化之趣。小时候,我常守在地摊边,欣赏着年画,有《年年有余》《五谷丰登》《金猴送福》《迎春接福》等等。春节拿到压岁钱,第二天就跑到新华书店,买一套《夜战马超》年画,还有展示《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故事的年画。买回家后,真是爱不释手,收藏起来,不舍得拿出来悬挂。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追求年味,辞旧迎新。伴随着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一家人谈笑风生,这也是年味。我想,不同地方的年味是不一样的,比如低矮陈旧的红砖青瓦房的北方乡村,粉墙黛瓦的皖南,牛羊嚼草的内蒙,还有飘荡着袅袅炊烟的福建渔村……处处洋溢着年味芳芬,那风情与文化,扎下了自己的根须,沾染着情的泥土,浸润着乡愁与风俗,文化与芬芳。


有地方民谚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除夕一大早,张罗包饺子、蒸年糕、炸油食,万家煮白肉,剁肉咔咔响,声声入耳,年味浓又浓。”也有地方说得不同:“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打扫土,二十六刨猪肉,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把发面,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初二拜年走。”这种区别,只是说法不同。可以知晓,那年味是民俗乡情的,也是地域文化的,共生于人文的意境里,在我们的骨髓里,也在我们的生命里。


我想,更多的年味,是说不完的,大抵有吃味、玩味、看味、走味、乐味,可谓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


文 | 鲍安顺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