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
考研人在路上:梦想与现实之间
发布时间:2024-03-22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近日,考研初试成绩和国家线相继出炉,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有望“上岸”,有人依旧拼在考研路上。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438万,虽然比2023年、2022年有所减少,也是近3年来人数最少的一次,但竞争依旧十分激烈。


现实再残酷,每年依旧有数百万考生奔赴考研战场,这其中不仅有应届生,更有“二战”“三战”甚至N战的往届生,以及想重返校园的“打工人”。他们为何选择考研?又如何看待这段人生经历?一起来看看3位考研人的故事。


湖南政协新闻网


讲述:“二战”考研人覃晶京(化名)

“追逐梦想,挺酷的”


“360分,进复试应该没问题吧?”知道我的初试分数后,身边的亲戚朋友们都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分数,考湘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够用了”。


其实,我并没有选本科院校所在专业,而是选择成为一名“三跨”考生,将志愿改为了清华大学法律硕士(非法学)。 我心知考上目标院校希望渺茫。


3年前,在落选学院保研名单后,我便放弃了读研的想法,想着能直接参加工作也很好。


2022年3月,我通过校招的方式进入深圳一家互联网企业德语运营岗,在为期3个月的试用期里,大厂的压力、繁杂琐碎的工作、等级森严的职场关系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也认识到,虽然抱着尝试的心态去挑战一个陌生的行业,但这无法成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同年6月,我从学校毕业后,向公司提出了离职申请。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后,我最终选择考研。


第一年考研,我在目标院校和专业上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规划,想着自己在校成绩不错,在专业课上能有些优势,便决定继续攻读德语专业。但在后期复习过程中,如何兼顾德语和英语的学习成为我最大的障碍。2022年12月,我在考研的前两天不幸“阳”了,身体的疼痛让我无法坚持撑进考场,因而白费了一年的努力。


“一战”失败告终后,我确定了继续“二战”的想法,但在院校和专业选择上却有了新的考量。考虑到本科专业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在考公、考编上可供选择的岗位也少,而非法学法律硕士对文科专业跨考来说比较友好,再加上是全国联考,有统一的复习资料,在前期准备中不用花太多精力在学习资源的收集上。院校选择也与其他专业不同,非法学法律硕士不用一开始就确定学校进行复习,我抱着“要拼就拼最好的,朝最高目标努力”的想法,将清华大学定为了自己的目标院校。


跨专业考研,于我而言最难的是在法学理论、法条等专业知识的复习上,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对很多知识概念都只能是一知半解,学起来非常生硬晦涩。2023年10月以前,我每天在家和图书馆“两点一线”间奔波,保证自己白天的学习状态。10月考研报名开始后,我权衡了自己的复习情况,最终还是决定报考清华大学。之后,我延长了自己的复习时间,每天学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家,就这样又坚持了两个月。12月,我再一次走进考场,为自己数月的复习交上了答卷。


成绩公布后,我得到了一个看起来“有希望”的分数,超过法律硕士全国分数线近30分,但离以往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还有一些距离。我在社交平台上给一位知名的法律硕士讲师留言,咨询是选择继续冲击名校,还是尽量调剂其他院校,没想到得到了对方的答复。


如今,我正在为院校调剂做准备,同时也做好了调剂不到好学校就再战一年的打算。一腔孤勇挑战清华虽然失败了,但我觉得曾用几个月的努力去追逐梦想,也挺酷的。


讲述:“一战”考研人胡洋

“我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


我本科在一所双非院校学自动化,对于我的专业来说,就业并不是件难事。毕业那年,我很坚定地走上了直接就业的道路。“总能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是我当时的想法。


2022年5月,我通过校招,进入长沙一家知名科技企业的技术运维部门试用。虽然工作辛苦,但实习期可观的收入让我期待着能早日度过试用期。


身边同时期进入职场的同学、朋友慢慢都成功转正,而我历经大半年,还是没等来一份转正的协议。那段时间,公司里到处都在传要裁员的消息,这也让我感到不安。


12月初的一天,正打算下班的我被部门分管领导叫到了办公室,在场的还有其他3名实习生。“最近公司效益不好,你们转正可能有点麻烦。”分管领导一一指出我们几人的不足之处,给了我们先接受外包岗位的建议。


回到出租屋,我后知后觉自己好像“被优化”了,眼看转正遥遥无期,又不想继续在公司耗下去,我只好主动提出辞职。


可能是由于“被优化”所带来的阴影,我对就业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在就业市场毫无竞争力。失业在家的我一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正好身边有朋友准备考研,他告诉我,新一轮的考研刚刚开始,即刻起开始准备复习,时间还来得及。


在对就业的迷茫和对更高学历的追求的双重影响下,我也加入了考研队伍,并确定了一所北京的211高校作为目标。


我的英语基础很薄弱,虽然理科专业普遍对英语分数要求不高,但本着不让任何一科拖后腿的原则,前期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英语学习上。


重复不断地刷题、纠错、巩固知识点,备考的时间过得很快,进考场的日子比我想象的来得更早。走出考场,一切都感觉很不真实。一年前,我还在职场等着一份转正协议,而一年后,我在紧张地等待一个考研结果。


在成绩公布前,我进行了估分,觉得希望渺茫。北京院校的初试成绩要比其它地区稍晚一些公布,网上对考研成绩的讨论铺天盖地,亲友的询问信息一条接一条,而我没有选择在电脑前蹲守成绩。直到第二天,一同考研的朋友为我登录了查分系统,将成绩单摆在了我眼前。


第一反应是:英语总算没扯后腿,这成绩比我预料的要好很多,觉得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院校复试线还没公布,但我想,我已经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


讲述:在职考研人熊翊

“我对每次考研都不后悔”


2023年12月24日,考完最后一门专业课走出考场,正好看见一片落日余晖。心里没有了4年前“一战”考研时的激动,我很平静地打开了手机微信,回复了两天不曾理睬的好友信息,告诉她:“这两天,去干了件大事,我又去考研了。”


2020年“一战”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失败后,我选择进入一家新媒体公司先就业。两年的工作经历还算顺风顺水,我一度觉得就这样安于现状也未尝不可。也曾质疑过自己:毕业几年了再去考研,比得过应届考生吗?就算成功读研,毕业出来不也是大龄求职青年?


但多年前的求学渴望依然澎湃,于是,2023年10月,我瞒着所有人再次报名。


在职考研的压力比我想象的还要大,白天数不尽的工作缠身,只有晚上才能争取几个小时的复习时间,相对“一战”时日均9小时的复习时间来说远远不够。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缩短复习进度,专业课上也只能根据复习资料挑重点学。


考试当天,考场门口贴着的考生信息上,我随意上传的证件照在一群“00后”精致的证件照中格外显眼,但我注意到,同样打眼的还有一位40多岁的考生。当他从我身边走过进入考场时,我曾经的年龄焦虑突然就释然了。考研对我来说不是目的,“上岸”也不是我追求的终点,我更追求过程的满足,考研带给我的应该是一种自律,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


考研成绩公布的那天,我正在工位上赶一份项目方案,抽空登录网站查看了成绩,虽有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只能迅速调整好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后来,我打开了手机里的知乎软件,发现后台有不少网友私信我咨询考研的相关问题。我想,我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考研案例,但我也能告诉所有人,我对每一次考研都不后悔且无憾。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学历重要,但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往往更重要,我渴望有朝一日能再回到校园心无旁骛地读书,能够继续钻研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是我想要的生活,而我也愿意为此买单。


 整理 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