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马可·波罗: 穿越丝绸之路的探险家
发布时间:2024-04-15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湖南政协新闻网


导读:700多年过去了,人们依旧纪念着这位伟大的探险家,不仅因为他传奇般的开拓旅程,更重要的是,他是第一个对中国留下了详细记述的欧洲人。时至今日,马可·波罗的勇气和视野、开阔与坚定,仍然被这个时代深深地需要着。


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由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意大利,若将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游记》)中口述的地名串起来,就会发现这两条重要的驿路与今天倡导的“一带一路”几乎一模一样。


今年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也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马可·波罗是东西方对话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人物之一,至今仍彰显着意大利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深度。”1月25日晚,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在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活动启动仪式上如是说。


湖南政协新闻网

马可·波罗一行东进示意图。


这位穿越丝绸之路的冒险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他为西方发现了中国,西方也通过他的游记而发现了整个世界。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4位在1000年至1999年之间对中国历史进程及中外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国人,马可·波罗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样的日子回顾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对世界各国共同奏响“一带一路”的华章,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作用。


到东方去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倒推至700多年前马可·波罗生活的时代,那是13世纪的威尼斯,水道繁忙,大有成为地中海最富有的港口之势。当时,威尼斯商人在欧洲大名鼎鼎,他们的商船往来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把来自东方的丝绸和香料转手卖到欧洲各地。


如果去掉君士坦丁堡这一环节呢?即直接从东方购买商品再贩运到欧洲,显然会带来更大的利润,这让精明的威尼斯商人们跃跃欲试。恰好,13世纪崛起的蒙古连通了欧亚,为欧洲商人东进提供了便利条件,“到东方去”成为当时威尼斯商人的新理想。



1254年,马可·波罗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全民探险”的威尼斯。他的母亲早逝,父亲尼柯罗·波罗和叔叔马菲奥·波罗都是有抱负的威尼斯商人。年幼的马可经常跟着他们穿越欧洲各地开展贸易活动,与不同地区的人们交往,不仅丰富了他的见识,更培养了他的好奇心。


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终于有了一次与父辈共同探访东方古国的机会。两年前,尼柯罗与马菲奥去金帐汗国出售珠宝,返乡时恰逢战乱,兄弟俩阴差阳错地与波斯使团一起,到了元朝的上都,受到忽必烈的接见。


湖南政协新闻网

这是一幅依据《马可·波罗游记》叙述,于1459年绘制的大都(北京)地图。图中部是欧洲人想象中的元大都忽必烈的宫殿,此图现存伦敦大英图书馆。


忽必烈命他们出使罗马教廷,请教皇选派教士来华,并把耶稣圣墓的长明灯油带到上都。但他们返回欧洲时,正值教皇去世,两年后,为了向忽必烈复命,他们带着17岁的马可·波罗重启东方之旅。


此行注定长途跋涉,艰难险阻。离开威尼斯后,他们一路南下,经过了广阔的地中海,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


然而,当看到霍尔木兹的船时,波罗一家就放弃了这个打算。因为海湾地区的船都是线缝船,将椰子树皮中的纤维制成绳索,把木板缝起来造船,这样的船在远洋航行中很可能会被大风大浪摧毁。波罗一家认为这样走太危险,于是走陆路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但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决定竟让他们遇见如此恢弘壮丽又别具一格的东方美景。以至于多年后,即使身在狱中,马可·波罗闭上眼睛,依旧能想起那美丽的东方景色……


丝路见闻


与水路相比,走陆路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从霍尔木兹向东前行,首先要穿过的就是人迹罕至的伊朗沙漠,在这个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烈日在白天考验着他们的耐力,寒风则在夜晚磨练着他们的毅力,可他们并没有心生退意。


马可·波罗一行继续东行,过撒普儿干(今阿富汗希比尔甘)抵达巴里黑(即阿富汗巴尔赫)。撒普儿干出产的甜瓜给马可留下了深刻印象。巴里黑是伊利汗国(《游记》称为“东鞑靼”)的东界,波罗家再往前走,就进入了中亚。


当波罗一家到达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时,《游记》对此有着相当形象的描述,“不见草木人烟,仅见荒原”,“其地甚高,而且甚寒,行人不见飞鸟。寒冷既剧,燃火无光”。而且由于海拔高气压低,“所感之热不及他处,烤煮食物亦不易熟”。


湖南政协新闻网

湖南政协新闻网

《文史博览·人物》2024年第3期 《马可·波罗:穿越丝绸之路的探险家》


马可·波罗在荒无人迹、空气稀薄的高原上,骑马行走了12天,可以说吃尽了苦头。唯一能够苦中作乐的是,喷赤河谷与瓦罕河谷风景很美,栖息着众多水禽,还有大角山羊。这种山羊羊体肥大,羊角长达6掌。牧羊人甚至还用这种羊角围成篱笆,作为羊群过夜的遮护。欧洲人没见过如此硕大的山羊,将其称为马可·波罗羊。实际上,这是对帕米尔高原上独有的大角山羊的真实写照。


进入新疆地区后,和田一带给马可·波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有一条河流经过,在河里可以找到大量珍贵的石头,人们把它们称作碧玉和玉髓”,描述的就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和田玉。


随着向东行进的步伐,马可·波罗一家结束了他们的西域之旅,进入河西走廊。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站是沙州,也就是因千佛窟驰名的敦煌。马可·波罗说,那里有许多寺庙和各种偶像(即佛像),居民对之极为崇敬。敦煌曾被中国人遗忘了几个世纪,但马可·波罗笔下的敦煌,商旅纵横,并不荒凉。


在肃州(今酒泉),马可·波罗发现了一种怪现象:“当商人们经过这里时,只能雇用习惯当地水土的牲畜,不能使用其它牲畜。因为此处山中长着一种有毒植物,外来的牲畜一旦误食,会引起脱蹄的悲惨下场。”现代兽医学研究表明,这是一种硒中毒现象,马可·波罗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记录此种病理现象的人。


沿着河西大道,波罗一家通过肃州来到了甘州(今张掖)。当时的甘州是一座大城,“最大而最尊”。离开甘州之后,向东骑行五日,波罗一家来到了凉州。


湖南政协新闻网

位于以色列北部、地中海东岸阿卡港,十字军时代的遗存。1272年,马可·波罗与父亲尼柯罗·波罗、叔叔马菲奥·波罗三人怀揣教皇给忽必烈的回信,从这里启程去往东方。


走出河西走廊后,马可·波罗一行进入了被称之为“天德国”(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地方。这里的织造被称作“纳石失的金锦”,近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这种极为精巧的织物,而在马可·波罗威尼斯的财产清单中,马可·波罗家的毯子就是这种稀罕物。


1275年夏,波罗一家终于抵达上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忽必烈的夏季行营所在地。在此,波罗父子向忽必烈呈上教皇格里高利十世的文书,总算不辱使命。回头看来,从亚平宁半岛的威尼斯到元朝上都,三位旅行家竟走了三年半之久,这一路跋山涉水,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商队到达上都时已损伤过半。马可·波罗也在长途旅行中成长为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即将在东方书写属于他自己的传奇。


在中国17年


1275年的夏天很快过去了,忽必烈将波罗一家带入元大都(今北京),这里的繁华更加引起了马可·波罗的好奇和赞赏。“大都的街道,给人以横平竖直、整齐划一,犹如棋盘的感觉。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华屋巨邸,鳞次栉比”,他在《游记》里写道:“设计得如此精巧美观,简直非语言能尽述。”13世纪中期,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不知道煤为何物时,大都居民已经以煤代薪了,马可·波罗稀罕地称煤块为“黑石头”。“凡是世界上最稀奇最有价值的东西,都会集中在这里。”


此后,马可开始熟悉中国风俗、语言,以及书法、战术,认为东方的战术“精练至不可思议”。由于“甚聪明,凡事皆能领会”,马可·波罗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见他学问精进,仪态端方之时”,命他为官方使节出使。忽必烈喜欢搜罗各地风俗人情,马可便格外留意出使途中的奇闻轶事和风土习俗,仔细记录以便返回汇报。


湖南政协新闻网马可波罗东进图。


留在元朝的日子里,马可·波罗也没闲着,他借此机会,开启了中国之旅。内蒙、甘肃、陕西、山西、四川、浙江、云南、江苏、福建都有他的足迹,每到一处,他定要深入探究一番当地的风景与人文,他还逐渐学会了汉语和蒙古语。


作为精明的商人,马可·波罗对他所游历之地的经济尤为感兴趣,如对中国的丝绸发展十分关注。他讲到大都丝织业的繁荣:“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用此丝制作不少金锦绸绢,及其他数种物品。附近之地无有亚麻质良于丝者,固有若干地域出产棉麻,然其数不足,而其价不及丝之多而贱,且亚麻及棉之质亦不如丝也。”还有涿州、太原、京兆府(今陕西西安)、成都府、叙州(四川宜宾)、强格里城(今山东德州)、南京城(今河南开封)、扬州,都是产丝重地。马可·波罗尤其提到行在城(今杭州):“行在全境产丝甚饶,而商贾由他州输入之数尤难胜计。”


马可·波罗还向西方首次披露了纸币的秘密,称大汗通过发行纸币,“获得了超过全世界一切宝藏的财货”。1982年,在维修呼和浩特市辽代白塔时,考古人员发现元代中统元宝交钞一张,该钞为灰黑色麻桑皮纸,在忽必烈时期印制,大都子民用的,应该也是这种钱。


马可·波罗没想到,他在中国这一驻留就是17年。在此期间,他感慨大汗宫廷的金碧辉煌,也见识过大都街道的星罗棋布;他怀念杭州西湖的万种风情,也喜欢泉州海港的繁华喧闹。


湖南政协新闻网

《马可·波罗游记》里的威尼斯插图。


直到公元1292年,正逢蒙古卜鲁罕部公主阔阔真出嫁,忽必烈选中了马可·波罗一行人护送公主出嫁。受思乡之情煎熬的马可·波罗也终于找到机会向忽必烈提出自己要回国的请求。忽必烈一听,欣然应允,答应待其完成护送公主出嫁的任务,便可回到故乡。


1292年,马可·波罗一行从泉州走海上丝绸之路,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和斯里兰卡之间的海峡、印度西部的“香料海岸”、在霍尔木兹上岸到大不里士,然后穿过土耳其到黑海南岸的特拉布宗,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港口。他们从这儿上船,直到1295年末,马可·波罗一行三人经地中海,终于回到了思念已久的威尼斯。


“我只说出了我所见的一半”


在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城的第三年,威尼斯和热那亚矛盾激化,兵戈相见,战争爆发,马可·波罗也被卷入这场战争。


威尼斯战败,马可·波罗被俘,被关进了热那亚的监狱。他在狱中结识了一位名叫鲁思梯谦的作家。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由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笔录,写一本游历东方的游记,这便是后来的《马可·波罗游记》——“那样的遥远,土地是那样的辽阔无边,既文明又富庶,远远超过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欧洲”。


湖南政协新闻网

《马可·波罗游记》。


书成之后,当即遭到质疑,因为当时的欧洲还无法相信书中提到的东方奇闻。1324年,69岁的马可·波罗临终前,亲朋好友劝他删除书中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谎言”,并称唯有如此,灵魂才能前往天堂,可马可·波罗一刻也没有迟疑地回答:“我只说出我所见的一半。”


事实上,直到马可·波罗去世后,人们才渐渐意识到《马可·波罗游记》的重要价值:这本书不但对元朝的城市描写详尽,对中亚经新疆而至上都的陆上丝绸之路也有详细记载,还对日本、南洋群岛、印度、斯里兰卡、波斯湾、阿拉伯海等国家和地区有所描绘,堪称13世纪关于东方和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


如今,700多年过去了,人们依旧纪念着这位伟大的探险家,不仅因为他传奇般的开拓旅程,更重要的是,他是第一个对中国留下了详细记述的欧洲人。时至今日,马可·波罗的勇气和视野、开阔与坚定,仍然被这个时代深深地需要着。


文 | 吴双江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