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以大健康理念培养医学人才
发布时间:2020-05-22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陈翔


  为应对全球科技革命、健康中国战略、医教协同发展和全球重大传染病疫情四大机遇与挑战,医学教育该如何扬长补短?结合我国前期抗疫历程和医疗卫生服务实践,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要培养防治结合型的临床医学人才。为适应医学由“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实践能力,还要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防控策略与措施的学习,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传染病防控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院内感染防护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要持续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一要重视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要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重点学科布点、学科平台建设上给予强有力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在教师团队建设和学生培养上加大投入,完善激励机制。二要做实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医学院要与疾控中心、教学医院(包括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院)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师团队,切实做好学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理论学习和实战训练。三要重视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适度增加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探索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科技创新关键靠人才。在培养高素质临床医生的同时,大力度推进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开展医师科学家改革培养试点。尤其要加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生命科学和药学之间的合作,以及医科与工科之间的合作,在原研新药研制、诊断试剂和方法研发、疫苗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诊疗仪器设备制造等领域引领科技创新,尽快实现研究成果转化,推动临床诊疗水平长足进步和创新突破。


  要优化中国特色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培养能切实承担“防治结合、一岗双责”的全科医学人才,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要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整体设计方案,在重视临床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对全科医学人才进行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慢病管理、老年医学等知识技能传授,加强社区基层防治服务实践教学,加快培养“未病会防、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同时,要做实全科医生的有效使用,重视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切实落实建设分级诊疗制度,让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成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坚实网底。


  要按类分区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我国医学教育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和院校差异,需要根据学校特点按类型、分区域推进个性化的医学教育改革。对于高水平大学,鼓励对标世界一流医学教育,不断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引领创新与突破;对于作为中坚力量的多数医学院校,持续提升教师团队水平,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加大优质实用型医疗服务人才供给;对于新建和基础较薄弱的医学院校,要实行对口帮扶,不断缩小区域间和学校间办学差异。


  要大幅度增加医学教育投入。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高,充分的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是医学教育发展和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医学教育投入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通过此次疫情我们认识到,医学教育关系到国民经济、人民安全,对医学教育的投入要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大幅度增加投入,提高医学门类专业生均定额拨款标准,增加对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的专项建设拨款,提升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中南大学副校长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