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省政协委员向华“红”了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向华
发布时间:2017-01-17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受访者供图



  1月15日,媒体的报道《湖南政协委员午休回医院主刀手术》让省政协委员向华“红”了: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介入医学专家向华利用会议期间中午休息的两个小时,紧张地完成了一台胆管手术。

  16日,湖南省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二病室护士长莫伟接受湘声报记者采访时,却坦言有些委屈。因为看到网上的评论有揣测患者“有来头”的,也有质疑医院炒作的,让她很不明白“明明是正能量,怎么会被这样想呢”。

  现在,报道里的患者就住在她负责的病房里。莫伟说:“危重病人从青海慕名而来求助,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是把生命的希望托付给了我们。向华副院长和我们都希望能够满足病患家属全家团团圆圆过年的愿望。”

  挤时间做手术不是头一次


  “向副院长是个好领导、好医生。”莫伟拿出很多照片,其中有来自西藏的患者向向华敬献哈达,有不孕患者治愈后带着孩子来感谢,也有悄悄放在向华办公桌上的病患家属送来的腌咸菜、土鸡蛋……

  事实上,对熟悉他的人而言,永远把救治病人放在第一位的向华,“挤时间”救治病人不是偶然,而是他的工作常态。

  2016年省政协全会期间,一位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病情危急,经多家医院诊断无果后,到省人民医院求医。家属流着泪请求向华“不管结果如何,希望能尽最大的努力”,向华根据病情和现有的技术水平,分析认为还有手术的必要,在会议期间利用休息时间实施了手术,病人最终康复出院。

  曾经有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患者,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带着全部家当1000斤稻谷来到长沙就医。向华感慨其生活不容易,为了帮助患者节省住院成本,他推掉了出差和会议,尽快为患者完成手术。

  一般情况下,医院在周六、日只接急诊手术,而不安排择期手术。但向华身兼数职,工作繁忙,面对不少慕名求医的患者,向华都尽可能抽出自己的空暇时间,哪怕是周六周日,有时甚至是出差后刚下飞机,就直奔医院为准备就绪的患者进行手术。“病人来找我,就是把命交到了我手上。”向华总是这样说。

  “向副院长没有个人时间,他的时间就是工作时间。”介入手术室护士刘小芸说,因为手术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对向华来说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拼命三郎”领军介入医学


  2003年,省人民医院着手建设介入医学,当时的介入病房还只有3张病床。如今,该院介入科已成为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介入医学科室。在全国范围内水平领先,才有了外省重症患者前来就医的情况出现。

  与省人民医院介入科一同声名远播的,还有向华在介入医学界“拼命三郎”的称号。

  “操作一台复杂的手术,可能需要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就必须一直把20多斤重的铅衣穿在身上。”介入手术室护士长李玉辉与向华共事3年多来,见过无数次这样的画面,从没听过他有所抱怨。

  从嘉禾县中医院来进修的邓跃华就是冲着介入医学到省人民医院学习的。除了顶尖的医疗技术,向华旺盛的精力让他震撼不已:“向老师就是一个‘铁人’,他一个人干着三个人的事。”

  向华既是医院副院长,需处理相关行政事务,也是科室主任,带领和管理一个医疗团队;作为临床第一线的医生,遇到疑难危重手术,他都会拿起手术刀;作为介入医学领军人物、多家医学专委会主委,他还要带头开展学术研究;他还担任了省政协常委,认真履职……

  向华还是一个很有艺术细胞的人,喜欢唱歌、吹奏葫芦丝、弹钢琴,曾创作歌曲《你在春天里离开》来悼念一位在工作中去世的同事,还策划过用歌曲、微电影来讲述医学工作者的故事。

  他常常说“艺术是我的翅膀”,这让他对生活、对工作、对病人都充满热情,不麻木、不忘初心,记得“当初为什么要当医生”。


  妻子的支持


  “我可以说说他的不好吗?”

  向华的妻子唐芳也是省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她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当记者问到她眼中的向华时,她开玩笑说:“我可以说说他的不好吗?”下一句还未出口,唐芳突然就红了眼眶。

  唐芳是矛盾的。在作为医生的唐芳眼中,向华是一名仁心仁术的同事、兢兢业业的院长、尽职尽责的政协委员;但作为妻子,唐芳有时心里会觉得“委屈”,“毕竟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也自私地希望他分给我和儿子的时间能再多一些。”

  “没有白天和晚上之分,8小时之内当院长,8小时之外当医生、政协委员……”这是唐芳对向华工作状态的形容。

  “拨打向华的电话,可能他开会中消了铃声,可能手术中没开机,也可能忙碌中没注意,要么接通后非常严肃地说‘什么事?快说’。” 唐芳对此也习惯了,“没有十万火急的事情,我一般不会打电话打扰他。”

  让唐芳特别感动的是,向华从不会把工作中的疲劳和烦恼带回家中,也很努力地从工作中挤出时间来照顾家庭。虽然这个时间,可能就是一趟车与下一趟车之间的两个小时。

  “如果我作为一名医护人员都不能理解和支持,还有谁能做到?”唐芳说,她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时候,向华也来送过饭、接她下晚班,“我与向华相识相爱相知了多年,会一如既往地相伴到老。”

  唐芳也很佩服向华,“我最佩服的是他从始至终保持着对每一位病人的热情,对医学的热情。”

  向华不懈地追求着延长每一位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每一位病人的生活质量;会和病人聊天,开解病人,帮助对方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从医数十年还会因为不能挽救一条生命而深深遗憾;会面对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误解而伤心,激励自己和团队把工作做好树立医护人员正面形象。

  在唐芳心里,向华总是给人一种“有他在,什么都不怕”的感觉,对于很多患者是这样,对于她,对于儿子,也是这样。

  唐芳讲起,上小学的儿子有一次在作文里写道,“爸爸就像是一个超人”。唐芳很惊奇,问他就是穿着披风和红短裤的超人吗?儿子说“超人不就是哪里有问题就去哪里吗”。唐芳当时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向华正吃着饭接到医院电话后匆匆出门的画面。

  最希望对向华提的要求是什么?面对湘声报记者的这个问题,唐芳短暂地想了几秒后说“保重身体”。

  向华患有高血压,也是唐芳的“病人”:“我希望他有好的身体,才会有我们,有工作,才能救治更多的患者。”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