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穷尽一生藏书近16万册 湖南最大私人藏书楼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16-12-12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湖南最大私人藏书楼今昔 

  16万册藏书之困 

  爱书如命的何光岳穷尽一生藏书近16万册,他病逝后,这笔宝贵财富如何整理与保存成为现实难题



何光岳


光岳藏书楼一角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内,一条林荫大道向上延伸至罗洋山。后人为纪念唐代诗人韩愈曾登临此地赋诗,修建了韩公亭。旁边,一栋琉璃绿瓦、朱廊红柱的五层仿古建筑与亭子相对,独特的造型惹人注目。此处便是被誉为湖南私家藏书第一楼的光岳藏书楼,楼内藏书近16万册。

  

  楼主何光岳,曾担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是著名的中华民族源流史研究专家。他一生爱书如命,藏书成痴,曾被评为“长沙市十大藏书家”之首。在藏书楼三楼客厅里,一幅“瘦体每受繁务累,薄薪常为买书贫”的对联正是他藏书人生的真实写照。

  

  2015年1月,何光岳溘然长逝。此后,16万册藏书何去何从、光岳藏书楼能否对外开放等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湘声报记者为此展开调查。

  

  爱书如命自建藏书楼

  

  为了光岳藏书楼,何光岳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与资金。不光是整栋楼的设计,连装饰装修他都亲力亲为。藏书楼有五层,面积达1000平方米,建设耗时两年,总耗资280万元。建设费用均来自何光岳的稿费和讲课收入。

  

  自何光岳去世后,二楼正门已不常开。来访者必须行至楼背面,从餐厅进入。“母亲年迈,已无心力接待太多登门的人。”何光岳次女何小宏说,为不给母亲生活造成困扰,对于想来参观的普通游客他们只能婉拒。

  

  走入藏书楼,只见每层的书架上满满当当都是书,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扑鼻而来。何小宏说,受家族藏书的影响,何光岳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爱书、读书、藏书的习惯。

  

  何小宏回忆,父亲藏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那个时候虽然父亲有工作,但母亲在家,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有一年快过年的时候,母亲借了钱,让父亲出去买点肉回来,结果父亲把买肉的钱全部买了书。那天晚上,当看到父亲背着一袋书回家,母亲痛哭了一场。”

  

  还有一次,何光岳到常德出差,在地摊上看到一本书。他想买但没有带够钱,于是他脱下身上妻子织的毛衣,换了那本书。好多年后,当女儿提及往事,问父亲当时冷不冷,何光岳说冷还是冷,只能是拼命忍了,但心里热乎。

  

  早些年,何光岳几乎每隔几天,就会背着麻袋到外面淘书。他穿着不讲究,每每淘书回来,远看就像是一个收废品的老人。“那时,我们每天听他说的最多的就是,今天又淘到了什么好书。”

  

  由于收藏的书越来越多,自己家、女儿家和办公室腾出了7间房子来放书,却还不够。“当时,他的办公室是老式木结构,里面图书堆积如山,人在里面走一步,都会感到楼板剧烈震动。”何小宏说。

  

  书多了,何光岳希望找一个更好的地方收藏。最终,他将藏书楼选址省社科院里,用地一亩。“父亲在省社科院工作了几十年,他说藏书是为了用书,将藏书楼修在社科院,用起来更方便。”何小宏道出父亲选址的初衷。

  

  2004年,藏书楼开始修建,何光岳全程监工。楼地基挖了13米,用了60吨钢筋,能抗7级地震,并取名为“光岳”。2006年,光岳藏书楼落成,楼名由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题写,被称为湖南第一私人藏书楼。

  

  藏书藏品里珍宝多

  

  藏书楼建成后,如何将收藏的书籍与其它藏品分门别类搬进楼里是个大难题。当时,湖南一所大学派出13位图书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为何光岳清理图书,但学生来到现场后,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如此庞杂的书籍而言远远不够。

  

  何光岳决定自己整理。在埋头苦干了近20个月后,他终于将藏书全部分门别类摆上书架。“那段时间他几乎是熬过来的,每天在房间里工作14小时以上。”回想起父亲整理书籍的那段日子,何小宏仍感心酸。

  

  浏览书架上的书籍,湘声报记者发现,何光岳藏书品类之多令人震撼。据何光岳生前统计,仅藏书楼的四、五层就分别放置了220多个书柜,插架了10.2万册图书,其中族谱有4.2万册,线装书5000多册,古今辞典5000多部。

  

  曾有进入藏书楼参观的专家学者评价:“其所藏族谱有90%是孤本,收藏的族谱可能是所有民间藏书楼里最系统、最完备的。”

  

  此外,画册、甲骨金文、图集、现代古诗词,以及全国各民族的历史地理、人物传记和地方志等书籍,颇为丰富。其中不乏精品、珍品。藏书中年代最早的书,是明崇祯十年的《南齐书》,市价至少在10万元以上。另有一套40本装的清初《家宝全集》,讲述了古代一个一千多人口的大家庭的管理方法,何光岳认为很有借鉴意义,视为宝贝。

  

  除书籍外,光岳藏书楼内还陈列了400余个古今名砚、100多个古今笔筒,字画300多幅。十部明清时代的道经中有明代折叠本“太上灵宝天忏”,据说是天下孤本;一块乾隆二十一年书“晧首穷经”白杉匾额,因白杉濒临绝迹而价值连城;另外,一幅乾隆千叟宴时给浏阳百岁老人代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题字,由清末艺术大师何化育以八仙像装饰而成,世间罕见。

  

  二楼书房内,还存放着何光岳大叠的手稿。何小宏介绍,父亲生前极好读书,只要有时间,他总是捧着书埋头苦读,而且习惯做读书笔记。“2014年下半年之前,他一直坚持读书写文章,直到身体实在坚持不住。”何小宏说,按照父亲生前的统计,已经出版的学术著作近百部,累计有3900余万字,待出版的作品还有2100万字。

  

  何光岳是著名的中华民族源流史研究专家,长期从事远古历史和炎黄文化的研究。其著作等身,撰写的《中华姓氏源流史》、《中华民族源流史》、《炎黄源流史》等近百部书籍摆满了几个书架。

  

  暂不考虑对外开放

  

  2015年1月,由于突发心脏衰竭,何光岳没来得及留下遗嘱便骤然离世。

  

  “父亲走得很突然,对于这些藏书有怎样的打算,平时也没有听他谈及。现在所有东西都由我母亲全权处理,至于将来放到哪、如何利用,我们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打算。”何小宏坦言。

  

  日前,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斌带领部分省政协委员来到光岳藏书楼调研。

  

  委员们发现,因春季返潮,藏书楼内湿气较重。部分书籍摆放杂乱,叠起的书籍上贴满了何光岳手写的类别标签,而包括族谱在内的许多古籍因保存不当出现了破损迹象。

  

  “由于这十多万册图书都是父亲上的架,全程我们从未参与过。父亲一离世,书籍整理任务突然转给了我们,一时间我们措手不及。”何小宏告诉湘声报记者,因当时没有条件设置专业的藏书目录,导致光岳藏书楼家底不清,更谈不上分类打理。

  

  有委员提出,藏书楼内的书籍重新整理编排目录是一项大工程,可以委托图书管理部门、相关研究机构,或聘请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参与管理。

  

  “毕竟这不是图书馆,而是个人私有财产,给别人整理不放心,这是父亲最后留下的一点东西。”何小宏从事的是图书管理员工作,她说,“当时父亲力挺我从事这个职业,就是想将来有一天能整理他的书籍。”

  

  “目前,我们正着手把父亲后来写的2000多万字的书稿整理出来,争取出版,这也是他的心愿。”因何光岳所有的书稿都是手写,整理手稿成为何家姐妹的第一工作,但因各自有工作和家庭,工作进展缓慢。何小宏透露,姐姐退休后,打算专心整理父亲留下的东西。

  

  创立南湖藏书楼的湖南理工学院校长、中文系教授余三定说,藏书楼具有藏书、读书、谈书,以及开小型研讨会四大功能。“不论是为读书,还是为研究而藏书,藏书都能帮助学者更好地完成具体的学术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在为整个社会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湖湘文化研究会历史考据学学者、书画评论家黄守愚说:“何老生前把这么多有价值的书集到一起,这对社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真不希望它们再次流散,如果有一天能向社会大众开放就好了。”

  

  对此,何小宏回应:“近段时期里,光岳藏书楼对外开放不太可能。”

  

  她表示,父亲的离去对母亲打击很大,以致母亲现在身体不太好,需要静心修养,不能过多打扰。“也许若干年后,会有别的打算。目前,我们想尽快把父亲的手稿整理出版,运用我的专业知识把所藏书籍重新整理一遍,摸清家底。”何小宏说。

  

  长沙十大藏书家简介

  

  何光岳(已故)

  

  历任湖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等。

  

  藏书量:13.3万册

  

  藏书特色:家谱、地方文献

  

  个人成果:著有《中华姓氏源流史》《中华民族源流史》《洞庭湖编年史》《炎黄源流史》《楚源流史》等37部书,累计2530万字。

  

  彭国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原《创作》杂志主编。

  

  藏书量:3.5万册

  

  藏书特色:民国文史著作、版画、插图

  

  个人成果:《爱的小屋》《盼水的心情》《感激从前》《太阳起床我也起床》《月光打湿了草帽》《长沙沙水水无沙》等20余部。

  

  张少雄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藏书量:3万多册(外文1万册)

  

  藏书特色:教育史、哲学史

  

  个人成果: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其中有二十多篇刊于知名期刊或国际会议论文集。出版教材、编著、译著、论著20多部。

  

  谭志伟

  

  下岗工人

  

  藏书量:2万多册

  

  藏书特色:从旧书店和废品收购站中淘来的,藏书主要为上世纪三十、七十、八十年代图书,电影小人书,“文革”时期中小学教科书,马列主义教材等。

  

  吴子明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藏书量:1.5万余册

  

  藏书特色:医学类(收藏了近500册医学古籍)、文史类

  

  个人成果:主编教材及医药食疗书籍《家常食疗养生药膳》《宋元明清名医类案》《走进家庭的医生》等10余本,发表论文30余篇。曾应邀赴美国、埃及进行学术交流。

  

  萧金鉴(已故)

  

  历任《年轻人》、《环境时报》编辑,退休后在《湖南税务报》、《湖南广播电视报》等报刊从事副刊编辑,编写民间读书杂志《书人》《文笔》。

  

  藏书量:1.3万多册

  

  藏书特色:文史类图书

  

  个人成果:写有60万字短文,刊发于中央、省、市各级报刊,有《抱朴集》《丑石集》等待出版。

  

  李冬山

  

  原长沙市商务局党委书记

  

  藏书量:1.5万多册

  

  藏书特色:近现代文学、军事、历史类(大量外国文学)

  

  个人成果:编著《人生苦旅》《悲喜为文》《浪漫之旅》等七部著作。

  

  任波

  

  记者

  

  藏书量:1.5万册

  

  藏书特色:长沙地方文献、湖湘美食及湘菜菜谱、民国文史资料

  

  个人成果:《长沙读城》栏目(专版,持续一年时间,一周一期)获2009年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采写、主编2006年至2010年7月《长沙晚报》美食专版。

  

  刘正德

  

  省体育学院退休教师

  

  藏书量:0.81万余册

  

  藏书特色:以文史、诗、词、联、政治(毛泽东、刘少奇、十大元帅)小说、蒙学等为主。

  

  个人成果:编著《诗词联教材》《当代佳联品鉴》《平凡者的赞歌》等,自费开设“径流图书馆”,免费对外开放。

  

  欧有才

  

  宁乡县邮政局东湖塘邮政所乡邮员

  

  藏书量:图书0.67万册、杂志0.745万册、报纸1.92万余种

  

  藏书特色:文艺书籍并兼旧书、新旧杂志、党报及土改、大跃进等不同时期的报纸

  

  个人成果:迄今在全国报刊发表新闻、通讯及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习作1600多篇(首)和新闻摄影及艺术摄影500多幅。

  

  (此评选时间为2013年)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