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让鱼好吃又好养,省政协委员覃钦博与鱼类遗传育种
发布时间:2023-03-24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科创潮涌-650-400.jpg


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楼的楼顶,鱼池中几十条珍贵的实验鱼在欢快游动,它们是省政协委员、省生物研究所所长兼湖南鱼类遗传育种中心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覃钦博珍爱的“鱼宝宝”。每天,覃钦博都要刷指纹上楼,风雨无阻地观察记录这些实验鱼种的生长情况。


覃钦博告诉政协融媒记者:“这些还没有命名的实验鱼,是经历几代选育而成,马上到了繁殖季节,我们可以做育种实验了,必须小心呵护。”


覃钦博从事鱼遗传育种及健康养殖研究18年,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学者、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他与所在科研团队通过长期系统研究,攻克了鱼类杂交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了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研制和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创建了一批新的鱼类种质资源,在鱼类新品种创制和推广应用方面做出了创新性成绩。


师从两位“鱼院士”


在湖南师范大学就读本科期间,覃钦博了解到学校有着由刘筠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研究,便立志将鱼类研究作为未来学习研究的方向。


2005年,覃钦博如愿进入刘筠院士的鱼类研究室求学,就此打开鱼类育种研究的大门。“科研就是在反复枯燥的实验中总结经验、寻求突破。”覃钦博至今记得研究生期间的一个暑假里,自己反复做鱼受精卵组织学切片观察时的情景——在一批批实验鱼中,获取一个个极小的受精卵,用切片机一片片地切开,染色处理后封片观察,这个实验反复做了整整一个暑假。最后,在1000多块切片中,发现了这批实验鱼形成的重要细胞生物学证据。


2008年冰灾期间,覃钦博跟随导师刘少军院士坚守在育种基地,每天拿着铁棍敲冰,手磨破,全然不顾;滑倒了,爬起来继续,30个日夜坚守在鱼池边。因为这份用心坚持,一批杂交鱼品系等宝贵鱼类资源得以保留下来。


“我们的实验鱼品系需要一代代稳定的培育下去,不能出现中断,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师从两位研究鱼类遗传育种院士的覃钦博,从老师身上看到了科研人的坚持,并深深影响了他。


博士毕业后,覃钦博留校任教,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鱼类育种研究。他认为,从事农业研究,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抱着十年磨一剑,把冷板凳坐热的心态,才能有所收获。


正是多年的坚持,让覃钦博及其所在团队培育出世界上首例两性可育的同源四倍体鱼品系,在鱼类遗传育种和生物进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培育更健康美味的鱼


每年的3至6月,都是覃钦博驻守育种基地的日子。从实验鱼喂养、水质把控、种鱼挑选、育种设施检查等工作,覃钦博都亲力亲为。


“育种工作是百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如果不亲自下到池塘参与整个过程,很有可能一条比较宝贵的实验鱼,就会从你眼皮子底下溜走。”每到实验鱼的繁殖期,覃钦博都严阵以待。


在覃钦博来看,培养好种鱼及其苗种,对“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产行业来说都至关重要,把好鱼最终送入千家万户,端上亿万家庭的餐桌,是他和同事们努力的方向。要挑选出性状更好、更加适宜于市场需求的鱼种进行培育、推广,“科研必须要围绕着产业,去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好的鱼种能够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降低养殖风险,而养殖户和消费者对鱼种的反馈,也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近年来,覃钦博与所在团队研制的异源三倍体鲤、合方鲫和鳊鲴杂交鱼等优良鱼类新品种,已在全国多地推广养殖,极大提高了我国淡水养殖鱼类的良种覆盖率,促进了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020年,覃钦博主持了“淡水池塘绿色智能养殖与高值化加工模式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如今,覃钦博正在积极推广稻鱼综合种养模式,这样不仅能提高老百姓种粮积极性,也将大大促进农民增收。


去年,合方鲫2号获得了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养殖。覃钦博笑着说:“希望能有更多的成果惠及养殖户,让老百姓吃到更加健康美味的鱼,这是一种成就感,也是一名从事水产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肖君臻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