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离别的鼓声
发布时间:2023-05-26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老吉一辈子默默无闻,却做着一个“惊天动地”的东西,那就是鼓。认识老吉纯属偶然,因为花炮节的一次演出,急需一面很大很大的鼓,市场上都没有卖。有人说浏阳河边的三元宫里,有一位老人做鼓。慕名而去,见到了老吉。说明来意后,老吉说这个鼓他可以做,但是需要3年时间。我们鼓没有做成,却做了朋友。


想不到在工业化的时代,还有人坚守手工做鼓。鼓,作为常见的打击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周代。它可俗可雅,在国家庆典和百姓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工具。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到小孩子玩的拨浪鼓,再发展到今天种类繁多的现代鼓,它一直是人们喜爱且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古代的鼓,不仅用于祭祀和乐舞,还用于壮威助阵鼓舞士气,以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在《左传》的《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面对强敌审时度势,他“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名言流传至今。


老吉12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鼓。也许鼓最早是用于祭祀,经常与神灵打交道,所以做鼓时有很多禁忌。父亲说,要学做鼓,先学会把嘴闭上。所以老吉一辈子沉默寡言,但是做鼓的技艺,却“高山打鼓——名声在外”。与老吉的每一次交流,都与鼓有关。制鼓是一项特殊的手工技艺。他们既要有箍桶匠人箍桶的技术,又要有皮革匠人鞣革的手艺,还要会油漆师傅的漆工技艺。乡间的木匠、皮匠、漆匠,都无法承揽制鼓业务。由于市场不是很大,制鼓匠对制鼓技术也非常保守。老吉说他们这一行自古以来不在外面带学徒,都是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老吉家里做鼓,已经是十几代了。据传,过去县衙门的鼓,就是老吉家的爷爷做的。


老人不善言辞、不爱多讲,但是说起做鼓来却可以说个不停。他出了一个谜语给我猜:“老牛屋里的女,嫁在穆家里。老丁子说媒,吃死了瞿家里的亏。”谜底就是“鼓”。其中的“穆”是木头的“木”,“丁”是木钉的“钉”,“瞿”是浏阳方言捶打的“捶”。做鼓的3样原材料,还有鼓的用途,都在这个谜中。


老吉制鼓的工具并不复杂,与一般的木匠、皮匠没多少差别,也是锯子、刨子、凿子、铁锤、刮刀等等,专用的工具是特殊形状的凹刃刨、凸刃刨。完成一面鼓的制作,先要会精细的木工活。将木材按规定的尺寸制成木条,木条的内侧用凸刃刨刨平,外侧用凹刃刨刨平,做成弧形。把木条箍成鼓身,木条缝隙要对接严密,不能有任何的棱角,也不能有丝毫的缝隙。有人说:“三年学成一木匠,五年学不成一鼓匠。”由此可见制鼓技艺不是那么好掌握。


制鼓最关键的是蒙鼓皮。鼓皮来自耕田多年的老水牛,皮要削得厚薄均匀,敲起来声音才会清脆动听。先将牛皮蒙在鼓身上面,用绳子固定在一个自制的工具上,借着木楔往上顶的力量,一遍又一遍地敲打木楔,不断地将鼓面绷紧。当鼓声的音质达到最佳效果时,再钉上鼓钉,裁掉多余的牛皮,上好油漆,一面鼓就制作完成了。每当这个时候,老吉会一改低调内敛的性格,大敲大打一番刚刚做成的新鼓。其实这并非老吉张扬,而是做鼓的最后一道工序:试鼓。


老吉颇为自豪,他说鼓与烟花爆竹一样,是喜庆吉祥之物。只有在喜庆吉祥的日子里,才抬出鼓来敲打一番。他做鼓60多年,附近的寺庙、祠堂,有一半以上的大鼓都是他做的。凡是锣鼓喧天的地方,肯定有老吉做的鼓在敲响。每当听到自己做的鼓响起,老吉的脸上就会露出开心的微笑。


交往多了,我提的问题也就放肆了。“吉老,您老人家这一辈子,有什么传奇的爱情故事吗?”老人家憨厚地笑着说:“真的没有。我岳父是戏班打鼓的,到我家买鼓,发现我手艺做得好,就把独生女儿许配给了我。老人家敲打我一辈子呢!”老吉的两个儿子,都上了大学,在外面工作。看来,老吉做鼓的手艺要失传了。


老吉告诉我,他曾因为给庙里做鼓挨过批斗,押上台挨批的时候,发现台上的大鼓正是他做的,鼓身上有“吉三严制”四个字,他大声抗议:“冤枉啊,我做的鼓也一直在为革命服务啊!”批斗他的人觉得有理,于是“将功折罪”,把他放了,没有为难一个手艺人。


“鼓是除祟辟邪、催人奋进的啊!”老吉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听了他的话,不会打鼓的我也决定请他做一面鼓放在家中。于是,先支付了400元预付款。


突然有一天,一位朋友通过微信转来400元,说老吉去世了。他临终前,交代身边的人退回我的订金,说对不起,这辈子已经不能为我做鼓了。听闻噩耗,我久久不能言语,耳畔一直回响着阵阵鼓声……


文 | 刘正初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