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农小白”变身科技“新农人”,熊姣军委员与她的智慧无人(少人)农场
发布时间:2023-06-09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科创潮涌-650-400.jpg


无人驾驶的农机自行从机库前往田间,在田间进行作业后,再自行回到机库……今年春耕以来,在益阳市大通湖区的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栽培试验示范基地,湖南首个再生稻智慧无人(少人)农场正式运行。


以农技为基础,用数字化信息手段来管控,以智慧农机来执行,达到农机、农技和信息化融合的效果,实现水稻种植的精准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可靠、更高质量的服务——这是省政协委员、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姣军对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期望。


打造再生稻智慧无人农场


随着城镇化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熊姣军看来,现代农业就是要利用科技尽可能地把人解放出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研制成功的水稻无人(少人)农场关键技术及装备,被熊姣军所在的企业投入使用。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农机团队、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的栽培团队具体指导下,通过“公司+大学+基地”产学研用结合模式,熊姣军带领企业打造了450亩的再生稻无人(少人)农场,目前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和配套设施建设。


通过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直播机、无人驾驶除草机、施肥打药无人飞机、无人驾驶再生稻专用收割机等农机装备的使用,实现了耕、种、管、收、烘等各环节田间无人化、少人化作业。此外,农场还构建了包含高清视频监控、TD-LTE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技术等智能管控平台,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


再生稻是目前国内正积极探索的一种高效轻简栽培模式,具有一种两收、省工降本减污增效的优势。


“过去由于人工机械收割,农机履带会对稻桩造成碾压,导致再生季发苗减少,影响再生稻的产量。”熊姣军介绍,在无人(少人)农场作业中,采用了基于北斗定位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技术,直线行驶横向误差小于2.5厘米,对行误差小于3厘米,与人工驾驶作业相比,可进一步减少碾压损失,提高再生稻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变量施肥打药可进一步减少肥料和农药用量。


“无人(少人)农场自主作业技术,可将作业人员从繁重的驾驶操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水平和作业效率。”熊姣军认为,“再生稻+无人农场”能有效应对劳动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有效降低农作物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示范推广更多农业新科技


“新时代农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我做不了科技的研发者,就做好科研成果的运用者和推广者。”这是熊姣军对自己的定位。


无论是投身农业生产,还是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出身的熊姣军而言,都是跨界。返乡创办农业企业后,熊姣军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她在公司组建了科研团队,格外重视与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开展合作。


再生稻高效栽培技术,种、肥、药一体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立体循环智慧化育秧,南方稻蟹共生技术……作为试验示范基地,宏硕农业成为多项农业技术的“起源地”。


熊姣军告诉记者,她对科研和新鲜事物很感兴趣,看到技术有突破倍感欣慰。而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她对行业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常常在与专家团队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


不久前,考虑到实际需要,熊姣军有了建立一个“AI专家系统”的想法。在她的设想中,通过信息系统的搭建,将农业专家团队聚集起来,农民有任何生产难题,都可以在数字平台上咨询专家。这个想法得到了合作专家团队的认可和支持,目前,该项目已经在筹划准备中。


从农业“小白”一路走来,熊姣军正是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成长为更加专业的新农人。熊姣军说,很多农业生产者缺少这样的机会,希望通过搭建专家平台,尽可能地降低技术风险。作为政协委员,也希望通过履职真正为界别群众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