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画家朋友,喜欢闲暇时在城市街角写生,高耸的楼层上空晚霞迷人,他的画布上一片嫣红与橙黄。某天,他的创作思绪和灵感陷入迷茫期,站在了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正当他深陷自我怀疑与挫败的泥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尝试将画笔转向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用未曾驾驭的媒介去探索心灵的深处。这一“退”,非但没有让他远离艺术的殿堂,反而意外地开启了一扇通往新灵感的大门。这恰好是对“退而求其次”最生动的诠释——它并非妥协的代名词,而是另一种选择,是生命之舟在风浪中巧妙转向的艺术。
“退而求其次”,简而言之,并非是对理想的放弃,而是在主航道受阻时,勇于调整航向,寻找新的彼岸。它教会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拥有灵活变通的智慧,懂得在坚持与放弃之间找到平衡。心理层面上,面对挫折人们往往容易陷入沮丧与焦虑的漩涡,“退而求其次”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调适策略,它帮助我们释放压力、重拾信心,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继续前行。从哲学角度看,儒家“中庸之道”倡导的是和谐与平衡,道家则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两者均蕴含了“退”与“进”的辩证智慧,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既要勇于进取,也要懂得适时退让。
在个人成长的征途中,无数人以“退而求其次”为桥梁,跨越了自我设限的鸿沟。有人因高考失利而转投职业教育,却在技术的海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有人在职场瓶颈期选择跨界学习,最终在新的领域大放异彩。职场中,有人选择转换岗位,或是深耕细分领域,不仅拓宽了职业道路,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而在人际交往中,“退而求其次”则体现为理解差异、尊重对方、寻求共识的艺术,它让关系更加和谐,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
我们总喜欢强调如何前进、如何追逐,在追逐的过程中生怕落后于他人,于是“内卷”“躺平”等现象纷纷出现,我们都在盲目地向前拼闯,而忽视了真正的自我能力与自我价值的发掘和提升。其实,适当地“退”,也是对自我边界的探索与突破,只有打破固有模式,才会有新的探索方向与成长。“退而求其次”是让我们在追求次优解的过程中,换一种状态,换一种方式,有时就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机遇与可能性。
“退而求其次”,这一看似简单的哲学,实则蕴含着无尽的生命智慧。它教会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既要勇于攀登高峰,也要懂得在低谷中寻找出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生的每一次进与退,勇于尝试,敢于“退”更善于“进”,人生才会愈发丰盈和充满精彩。
文 | 管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