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到区块去履职”——这是湘潭市雨湖区政协的创新答卷。雨湖区政协通过组织三级政协委员进区块,与党政群共商共治相结合,搭建政协协商与党委、政府工作有效衔接的平台,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参与,推动政协协商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
“政协是百姓的贴心人”
近年来,为实现精细化管理,雨湖区深化党建、综治、自治、服务“四网融合”,打造党建引领下的“1+N+1”扁平化治理体系,按照“全域覆盖、地缘相近、便于治理”原则,将全区划分为667个区块,并精准选派治理员、协理员和监督员下沉区块联点包户。
雨湖区政协聚焦区委中心工作任务,深化扁平化治理实践,在15个乡镇(街道)成立委员工作室履职党支部,并按照就近原则,结合委员界别优势和工作岗位,安排258名三级政协委员进入全区68个区块,担任监督员,与基层治理员、协理员一起组成区块治理队伍,实现三级委员全部下沉一线。同时,明确“四个一”履职要求,即每名委员联系一个区块、提交一条高质量对策建议、提出一件高标准提案、反映一条社情民意信息。
区政协将“潭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作为三级委员进区块的主要活动平台,重点围绕基层治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微协商。以区块为单位,采取政协选题、委员荐题、群众出题等方式多渠道收集协商议题。
区政协委员旦增格乐来自西藏边坝县,是一位地道的藏族小伙子,2019年来到雨湖区工作。旦增格乐走进位于帆布厂宿舍的第280号区块,成为该区块的监督员,先后参加了20余场民情恳谈会。在走访过程中他发现,该区块帆布厂宿舍漏雨等问题反映较多,于是他将这一问题转化为社情民意信息,通过“潭事好商量”平台进行协商解决,最终推动了帆布厂宿舍的修缮和改造。
通过组织三级委员进区块,主动联系、主动了解、主动沟通、主动解决,拉进了政协与群众的距离,“政协是百姓的贴心人”是每个委员最常听到的话。
“为百姓解决问题很有成就感”
区政协委员欧建伟因常年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城市啄木鸟”。作为第262号区块的监督员,他每天清早都要到区块转一遭,“在日常溜达中便能发现问题”。
去年10月,欧建伟在经过通济门路时发现该路段已形成一条垃圾带,为此他通过政协云提交了《通济门路脏、乱、差,严重影响市容市貌,亟待解决》社情民意信息,结合居民意见和实际情况建言献策。
这一社情民意信息受到多个部门的重视,云塘街道委员工作室多次召开现场协商会,组织各方就垃圾带如何整改、如何保持长治长效开展协商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将该路段的垃圾带整改成生态停车场。从2023年11月到今年3月底,停车场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很有成就感。”这是区政协常委、区新阶联主席缪健辉的感受。他在长期的履职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委员进区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一是靠夯实的群众基础,二是靠说的有理、有据、有节。”
他还带头发动缪健辉委员工作室的驻室委员进区块参加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省市区三级委员优势,解决矛盾纠纷20余起,化解重大风险5起。缪建辉告诉记者,委员进区块让履职更加精细化,能更好地联系和服务所在界别群众,也有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三级委员进区块”模式下,作为基层协商议事活动责任主体的乡镇(街道)委员工作室,在履职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党员委员带领其他委员经常性深入所在区块配合治理员、协理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社情民意,开展微协商,共推问题解决。
区政协提案和委联委主任尹向认为,委员们可以精细到各个区块、各个角落开展调研走访、民主监督等工作,推动党委工作与委员履职有机结合、双向发力,更好地促进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
据了解,2023年至今,委员协助区块治理员开展工作128次,处理矛盾纠纷44起,先后推动解决滨湖路停车难、园丁花园电梯加装、楠通路路面修复、关圣殿社区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屋顶漏水、卫校河西分校建筑工地安全隐患整改、大豆种植户销售困难等民生实事90余件。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