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廊连接的三栋教学楼、可随时“拆墙”两间变一间的教室、小轮车运动场、屋顶篮球场、幸福“大·小家”成长空间、慧书房、红色育德馆……走进位于长沙市桐梓坡路上的湘江新区博才小学(东校区),设计精美且功能丰富的校园让人眼前一亮。
这所2024年秋季开班的小学,凝聚着省政协委员、湘江新区博才小学校长龙胜30余年来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和设想,也成为她探索“本职+履职”联动前行的“试验田”。
“通过政协履职,我对基础教育有了更多思考,并将它投射在教育实践中。”她告诉政协融媒记者。
龙胜和湘江新区博才小学(东校区)的学生们在一起。 政协融媒记者 闫利鹏摄
体教融合激发双向奔赴
“加油!太帅了!注意安全!”看着男孩们练习小轮车时的飒爽身影,龙胜露出会心的微笑。除了长沙校园中唯一的小轮车运动场外,博才小学(东校区)还拥有击剑馆、武术馆、乒乓球馆等诸多运动场所。
学生们在博才小学(东校区)小轮车运动场练习。政协融媒记者 闫利鹏摄
“推进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2024年省政协民主监督课题。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对各市州进行了选点抽样调研,龙胜所在的基础教育工作组围绕学生个体、学校体育、家庭体育三方面,对长沙、株洲、衡阳、邵阳等地部分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问卷调查。
龙胜在调研中发现,湖南青少年基本“掌握1-2项运动技能”,但身体活动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也出现了超重肥胖、视力不良、脊柱侧弯等体质新问题。而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尽管家长日趋重视体育活动,但很多家长自身体育素养发展不够,陪伴行为不足。
如何激发家长在体教融合中的参与度?龙胜推动博才小学开展了第一届“爸爸篮球赛”,赛场上爸爸们奋勇争先、火力全开,妈妈和孩子们齐声呐喊、加油鼓劲,成为龙胜眼中最亮眼的风景线。
“赛程持续了一个月,气氛非常热烈,家庭和班级的凝聚力空前高涨。”在龙胜眼中,“爸爸篮球赛”是一场学校与家庭关于教育的双向奔赴,也是一次委员履职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成功尝试。
龙胜在省政协民主监督课题协商会上建言。 政协融媒记者 付栎摄
在7月召开的省政协民主监督课题协商会上,龙胜以“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发言,提出的多项建议被相关部门重视。
2024年7月,长沙市教育局印发《长沙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试点工作方案》,以芙蓉区、雨花区为试点区,明确学校要合理设计体育活动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我觉得非常欣慰,今后在履职中也将继续关注体教融合。”龙胜告诉记者。
连续聚焦教育问题递交提案
龙胜的另一个2024年特别记忆,来自于第40个教师节前夕。省政协副主席赖明勇受省委、省政府委托,来到包括博才小学在内的几所长沙中小学走访慰问一线教师。
“座谈时有即将退休的老师和新入职的老师,他们都特别激动,认为这是永远难忘的职业荣誉。”龙胜告诉记者。多年深植心中的教育情怀,促使她为自己定下一个履职flag:每年深入调研、聚焦教育问题递交提案。
2024年9月19日,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在师大附中举行《关于将基础教育优秀人才纳入省级人才政策的建议》提案办理协商会暨“委员活动日”活动。这是省政协教育界委员递交的集体提案,龙胜是联名委员之一。
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龙胜与谢永红、唐志军等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加强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建议》,建议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小初高、高等教育贯通培养的特殊路径,保障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被纳入省政协年度重点督办提案。
湘江新区博才小学被评为“湖南省示范家长学校”。
今年省政协全会召开在即,龙胜已经提前撰写了一份关注城市留守儿童的提案。
“提及‘留守儿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农村中无人陪伴的儿童’,然而另一类留守儿童却遭到了忽视。”龙胜告诉记者,生活在城市、但父母在外地就业的孩子,被教育界称为显性“城市留守儿童”;还有一类孩子,因父母无时间、无心、无力陪伴,造成陪伴失效,被教育界称为隐性“城市留守儿童”。
龙胜介绍,从长沙地区 6-18 岁间城市儿童的调查情况来看,城市留守儿童呈现出性格比较压抑与自卑、与父母间情感距离较远、学习习惯与成绩不佳、交友状况不乐观等现状,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等问题亟待关注。
“应坚持协同育人,建设高质量‘家校社’教联体,让家庭成为团圆的安乐窝、学校成为健康的幸福堡、社区成为温暖的加油站。”龙胜对此充满期待。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刘敏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