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未来的医疗服务会越来越好
向华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省委会副主委、省肿瘤医院院长
AI用于医疗临床以来,确实为诊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给医学研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很多临床研究可以基于AI大数据模型开展,AI能为一些辅助检查带来便捷,也能为患者提供很好的诊疗预判和科普。
但我觉得目前AI还不能看病,因为它毕竟是机器,我们所有诊疗方案必须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同一种药在不同人身上可能产生不同效果,但AI可能对同一种病开出来的药是一样的,而且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交流也不可替代。总体上来说,我认为有了AI的帮助,我们未来的医疗服务会越来越好。
湖南
AI的本质是增强而非替代
王芬 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我高度关注AI医疗在赋能基层、优化服务中的战略价值。目前,AI辅助诊断系统已实现消化道早癌筛查的高敏感度,AI质控系统可精准分析临床路径,显著提升了基层诊疗能力,助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但AI的本质是增强而非替代医疗主体,医师的经验判断和人文关怀始终是核心。我们应坚持“技术向善”原则,推动三甲医院与科技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培育“AI+临床”复合人才,构建“筛查-诊断-治疗”全链条智能服务体系,让技术红利切实转化为群众健康福祉。
既要鼓励,更应划定红线
冯彬彬 长沙市政协委员、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
AI能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医学数据,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在问诊咨询、健康管理、病历分析等非核心医疗环节,AI确实能有效提升效率、改善医疗质量,也有利于降低医疗成本、推动医疗创新。但在开具处方时,医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和责任性,AI难以完全模拟临床诊疗中的复杂决策过程,更无法承担医疗行为的主体责任。因此,我认为对于AI医疗既要加以鼓励,更应该清晰地划定红线,如此方能在AI浪潮之下保持定力,守牢医疗安全底线。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刘敏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