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文旅+科技”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效能、设立“中华茶节”、以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撬动乡村振兴……一业兴、百业旺,文旅产业如何以创新驱动消费扩容升级,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聚焦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农文旅深度融合建言献策。
何寄华委员:确立谷雨节为“中华茶节”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省委会主委何寄华认为,茶产业将成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柱产业、促推农文旅融合的重要产业。
湖南连续16年举办了“中华茶祖节”及品茗思祖活动月系列活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何寄华建议,与国际茶日相呼应,确立每年谷雨节(4月20日左右)为“中华茶节”,并举办“中华茶节”系列活动,深化茶文化研究,讲好茶文化故事,做好“三茶”统筹,以茶文化推动茶科技、茶产业发展,积极培育茶旅融合新业态,带动农文旅等相关产业发展。
湖南省洪江市是杂交水稻发源地。近年来,洪江市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地和农耕文化传播地,挖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文资源,推动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建设。何寄华建议,将2026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落地洪江市,让中国农民丰收节更富内涵更具特色更有影响,同时助推洪江市农文旅科示范区建设。
吴国平代表:制定文旅支柱产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当前,各地正积极探索“文旅+科技”融合,优化交互式体验。如,北京城市图书馆“元宇宙体验馆”、什刹海AI水上智慧运行系统、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项目、国家自然博物馆“数字人+AR导览”项目等。
智慧旅游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表示,目前“文旅+科技”融合还存在应用场景不足、智能化服务水平不高、数据整合不充分等问题。
“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更是助力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抓手。”吴国平表示,相关部门应制定文化旅游业支柱产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顶层设计层面整合各方资源,明确目标和路径,鼓励文旅企业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新技术在文旅行业的落地应用。
戴斌委员: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为促进文旅产业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各地政府积极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和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旅游。贵州的“村超”赛事旅游、泉州的簪花体验旅游等持续火爆。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乡村文旅作为一股新兴力量,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近年来,文旅市场消费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年轻人实现了‘我的行程我做主’‘我的目的地我定义’,平替旅游、反向旅游、特种兵式旅游和旅居康养等新生活方式层出不穷。”
舒勇委员:培育跨界融合生态
在调研过程中,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看到贵州将苗绣体验活动融入民宿之中,湖南怀化将傩戏、侗锦织造技艺等融入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这都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写照。
“应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好区域文旅资源禀赋优势,形成差异化、互补性发展格局,还需打破行业壁垒,培育跨界融合生态。”舒勇认为,应鼓励工业遗址开发文创园区,支持康养基地融入中医药文化,让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成为大家向往的“诗和远方”。此外,他还建议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发展合力,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综合 | 政协融媒记者 蔡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