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永州市政协深入贯彻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省政协“1453”履职总要求,以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密切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政协力量。
制度保障,构建规范体系。建立主席会议成员联系界别制度,主席会领衔、专委会对口指导,完善制度体系。主席会议成员定期与界别委员和群众交流,了解需求,针对不同界别履职特点和优势实施分类指导,提高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台界别活动管理制度,规定市政协主席会议每年研究界别工作1次以上,专委会每年研究2次以上,将界别活动组织、协调、服务纳入专委会年度计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同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委员工作室建设、界别活动开展和委员培训。为每个委员工作室拨付启动资金,委员活动经费纳入工作室管理使用。制定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经费来源、使用范围和审批程序,确保经费使用规范透明。
界别聚力,强化组织依托。一是优化界别设置。永州市政协在全省率先增设环境资源界别,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要素,聚焦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及雨污分流工程等民生问题,委员与界别群众密切联系,宣传环保政策,反馈诉求意见,形成政府、委员、群众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局面。在省政协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测评中,永州市排名第一,获优秀等次评价。二是发挥“领头雁”作用。农业界别委员连续3年聚焦“永州之野”农业公用品牌建设,永州蔬菜出口总额连续3年占全省95%以上;民盟界别的大会发言,在永州市政协《关于“加强湘粤桂合作,加快构建省际边界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调研报告》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运用,报告获得全省政协系统优秀调研报告评选一等奖。三是推动“跨界融合”。推动跨领域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跨界别合作模式。如农业界、文艺界联合开展“委员活动日”,同步开展农业产业调研和书法下乡活动,助力农民增收、丰富基层文化;环境资源界以“千年鸟道”生态保护为突破口,联合科协、科技等界别组建专项监督组,推动“千年鸟道”管护体系改革纳入全市十项重点改革,建成使用25个标准化候鸟保护监督站。
委员担当,奏响“奋进曲”。一是建好用活委员工作室。采取“委员工作室+”模式,立足委员专业优势和群众实际需求,下沉基层一线开展“菜单式”履职,推动履职效能直达基层末梢。冷水滩区推行社区(屋场)“夜话”协商活动,今年已开展“夜话”协商8场次,现场协商解决问题30余个;东安县政协驻粤港澳大湾区委员工作室已成功举办4场“湘商回归”投资洽谈会,吸引湘商企业回归投资总额达3亿元以上;双牌县松玉惠农委员工作室为农民提供农资、农产品供销需求信息,并协助培训建立86个网上带货直播站点;江华瑶族自治县河路口镇、涛圩镇委员工作室联合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镇平江委员工作室,签订精品路线框架协议,推动两地农业产业、文旅及非遗文化融合发展。二是以专题行动聚势赋能。市政协紧扣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唱响光明论,冲刺一季度”专题行动,围绕凝聚共识、精准建言、助力发展、服务民生四大工程,统筹推进12项重点履职活动,市县政协组织累计走访调研企业500余家,协商解决融资、用工等问题216个。接下来,市政协乘势而为,接续开展“唱响光明论,奋进双过半”行动,进一步推动政协工作高效开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 | 黄玉芳 作者系永州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