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挑刺
发布时间:2025-05-30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挑刺一事,自古有之。挑刺者,非但挑人之刺,亦自挑其刺,挑天地万物之刺。然而刺愈挑愈多,人愈挑愈瘦,终至“挑刺伤身”,亦未可知。


挑刺之人,大抵可分三类:一为“职业挑刺家”,二为“业余挑刺爱好者”,三为“偶然挑刺客”。职业挑刺家,每日晨起便磨砺其挑刺之具,目光如炬,四处搜寻可挑之刺。彼辈行走于世间,犹如猎犬嗅猎物,不挑出几根刺来,便浑身不自在。业余爱好者则稍逊一筹,只在茶余饭后,或遇不顺心时,方取出挑刺工具,对周遭事物略加挑剔。至于偶然挑刺客,则纯属一时兴起,挑完即忘,不足为虑。


职业挑刺家中,又有“显挑”与“隐挑”之别。显挑者,明目张胆,当众指出他人之刺,声若洪钟,唯恐旁人不知其挑刺之功。隐挑者则不然,彼辈善于察言观色,专挑人背后下针,刺挑得无声无息,待被挑者察觉,早已血流如注。显挑者常被人当面斥为“多事”,隐挑者则往往被誉为“细心”,实则二者皆以挑刺为业,不过手段不同。


挑刺之风,于今尤盛。互联网兴起后,人人皆可做挑刺大家。一篇文章发布,必有人争相指出其中错字;一部电影上映,定有人竞相挑剔情节漏洞;一幅画作展出,准有人议论色彩搭配不当。挑刺者振振有词,谓此乃“追求完美”,殊不知完美本不存在,所谓完美不过是无数不完美之集合罢了。


我曾见过一位挑刺大师,此人目光如电,能于一锅白米饭中挑出半粒未熟之米。一日聚餐,众人正大快朵颐,唯他一人举筷不定,忽指着一盘青菜道:“此菜炒得过火,维生素C已消失殆尽。”又指着一碗汤说:“盐放多了0.3克,不利健康。”众人闻言,食欲顿消,而他却面露得色,仿佛完成了一项伟大使命。此公后来独居,无人愿与之共餐,想必每日独自挑饭食之刺,倒也自得其乐。


挑刺之病,最易传染。一人开始挑刺,旁人若不附和,便显得不够“高明”,于是纷纷加入挑刺行列。我曾参加一场作品研讨会,本是一幅不错的画作,第一位发言者指出左上角一处色彩略显突兀,第二位立刻发现右下角构图稍有失衡,第三位则挑剔中间部分笔触不够流畅……不出半小时,一幅画竟被挑得体无完肤,仿佛一无是处。


世间不容挑刺么?非也。问题不在于刺之有无,而在于挑刺之目的与方法。若为求进步而指出不足,此乃建设性批评;若为显己能而吹毛求疵,则是破坏性挑刺。前者如良医治病,后者如庸医杀人。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山里有一对老夫妇,相处六十载从未红脸。问其秘诀,老翁笑答:“她有百般缺点,我只看优点;我有千般不是,她只记好处。”此中智慧,岂是那些日日挑刺者所能领会?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若处处挑刺,则生活必成苦海;若学会包容,则世界尚有可爱之处。刺永远会有,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做一个永远不满的挑刺者,还是做一个懂得欣赏的智者?


毕竟,连玫瑰都带着刺,我们又何须对这个世界要求那么完美呢?


文 | 杨福成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