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就业难”与“招人难”共存 校企生共话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2-06-17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6月16日,经省政协经科委牵线搭桥,一场关于校企人才供需精准对接的专题座谈会在省政协举行。7所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老师、9家企业相关负责人、3名高校毕业生面对面,围绕大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问题深入交流,以探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破解之道。


招聘遇冷 三头热一头冷


2022年全国有1076万名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都创下历史新高,给就业带来严峻考验。对比沿海省份,作为内陆地区的湖南,还面临着如何筑巢引凤。


“受疫情影响,尽管远程面试持续开展,但来校招聘单位的优质岗位相对较少,用人单位选择更加谨慎,成功签约率相对较低。”湖南师范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周俊介绍,湖南师范大学2022届毕业生中参加招聘会比例低于10%,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二战”的比例达12.7%。


湖南钢铁集团涟钢人力资源部党委书记陈晓介绍,企业通过高校双选会、专场招聘会等平台构建的校招“空中”双选会,来增加优秀人员的选择渠道,扩大应届毕业生招聘计划,占比达80%。


一方面是企业扩大应届毕业生招聘计划,一方面招聘却遇冷。


“在跟周围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深感今年求职艰难。受到疫情冲击,今年来学校招聘的企业明显减少,同时,同学们的就业观正在发生转变,不再追求所谓的高薪职业,而是更倾向于一份安稳的工作。”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专业2022届硕士毕业生聂玉崧说。


走进14所城市,27所高校,线下宣讲会44场、空中宣讲2场、线上直播5场,简历收取1.2万份,录用报批1155人,签约252人,签约率仅21.8%……一组来自中联重科的数据,一定程度印证着聂玉崧所说。


中联重科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李晓虹分析,“校招遇冷”的原因在于毕业生热衷“考研、考公、考编”三考,以求安稳。对于就业,存在“三头热、一头冷”(企业、学校、家长热,学生冷)的情况。


对此,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赞建议,落实毕业生两年择业期政策,以消除毕业生在多次考公、考编过渡期内先行就业的顾虑。


稳岗困局 “引进”与“留住”


“从我们企业的大学生流失率来看,第一年的流失率在40%左右,第三年在60%左右。”大汉集团综管部部长冯宴说,大学毕业生普遍希望留在大城市,而大汉集团的产业决定了一些岗位需要在地级市、在省外就业,导致存在人才“引进”和“留下”的双重困难。


省政协委员、湖南龙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峥嵘说:“高校毕业生更热衷于去大城市就业,龙牌食品地处湘潭,岗位薪酬不低,依旧招不来人,也难留住人。”


“寻聘人才是企业应该要做的事,但有时候限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海外人才,很多企业没有这个能力。”三一集团人力资源总部招聘部部长王轩建议,由省政协牵头,建立海外人才数据库,定期组织他们回湘交流,帮助企业寻找优秀海外人才。


“企业要修炼内功,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让人才成为公司的粉丝,‘爱一行,干一行’才会干得越来越久。”湖南盘子女人坊人才发展中心总监周勇说。


湖南兰天集团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谢文波介绍,兰天集团“按周发薪”“绩效当日结算”等政策让更多年轻人愿意留下来。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服务类工作,认为不够体面,事实上民营企业的工作氛围、工资收入,很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今年是我创业的第8个年头,经历过破产,也借过高利贷。


如今,通过‘同舟共富——后疫情时代城乡灵活用工智能助手’项目,成功整合了30万的灵活就业市场,拿到了天使轮投资金。”湖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裴高逸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在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副主任贺柱姣看来,“慢就业”“跳槽率高”等现象可以理解,时代在变,企业的“雇主思维”需要改变,相较于雇佣关系,年轻人更喜欢与企业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供需契合特色专业“出口旺”


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现象并存,究其原因是高校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未能充分适配,存在供需错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郭湘玉介绍,学校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学长学姐交流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与相关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让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更有针对性、更对口。


湖南文理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周颖建议,对于人才需求调研需更加深入,以利于学校做好专业结构调整,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所培养人才对市场需求的契合性。


“行业学科不同,工资福利差别明显,理工科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农科。”湖南农业大学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张胜利说。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民政类特色专业呈现持续“出口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与就业处处长何巍湘介绍,社会对学校特色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大,甚至来校招聘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企业岗位数超过了毕业生人数。


在湖南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刘明然看来,就业工作要从专业设置开始,教育部门在审批学科设置、招生指标时,应着力加大对岗位需求大、就业市场行情好的学科专业给予倾斜,尽量不再扩招传统人文社科类专业。


政协融媒记者 彭叮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