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身着畲族传统服饰的郴州市政协委员蓝利丽,在茶园里迎来了省政协调研组一行。蓝利丽向大家介绍手工制茶,满屋茶香四溢、茶意悠长。
90后蓝利丽是郴州市玲珑茶手工制茶非遗传承人,她在传承父辈手工制茶技艺、传播畲族文化的同时,创新研发了多种红茶、绿茶新工艺,让传统手艺焕发出新生机。
在蓝利丽看来,正是三级政协多年来的联动帮扶,给了自己不断推动家乡茶产业发展、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无穷动力。
传承中创新制茶工艺
蓝利丽的家在罗霄山脉深处的桂东县清泉镇,她的祖辈世代以茶为生。蓝利丽最难忘的场景,是父亲用畲族传统工艺炒茶——柴火之上,高温的铁锅炙烤着鲜叶,一双手来回快速翻炒。蓝利丽的父亲蓝舜优制茶技艺精湛、敢想敢干,是村里规模种植茶叶的带头人。
2010年,桂东县全额资助贫困茶农去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学习,蓝利丽由此踏上了茶学之路。在校期间,她系统学习了茶树栽培与育种、茶叶加工和营销、茶文化学等专业课程,时常根据家乡茶叶品种进行研发创新,请教老师如何提升制茶工艺。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蓝利丽发现,家乡茶叶品质虽好,但研发创新不足,也没有形成品牌,因而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只能像父辈那样自产自销。
2012年,桂东手工茶制作技艺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从湖南农大学习归来的蓝利丽,毅然接过了父亲的制茶手艺,立志将畲族的制茶文化发扬光大。令蓝利丽没想到的是,当年父亲突然因病去世,给踌躇满志的她沉重一击。
2014年,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蓝利丽与哥哥一起注册了“蓝老爹”商标,办工厂开直营店,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蓝利丽回忆,当时家中还有巨额债务,缺乏市场经验的兄妹俩收购了不少鲜叶制成绿茶,却没有销路。
要解决茶叶销路问题,首先要得到市场认可,必须创新工艺,增加茶叶附加值。蓝利丽瞄准市场,准备生产利润较高的红茶。为此,她先后考察了北京、云南、福建等地的茶叶市场,拜访、请教多位茶叶界专家学者。经过潜心研究,她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融合畲族蓝氏祖辈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制茶工艺于一体的制茶技术,并找到了适合制作优质红茶的品种。
在品种、工艺的双重创新下,蓝利丽制出的茶叶在香气、滋味、汤色方面表现出优势,并解决了夏秋茶苦涩的难题,产品品质获得专家好评。
带领茶农闯出致富路
2018年,桂东县南部片区茶园已初具规模,但大塘、新坊等8个乡镇的茶农鲜叶出现了滞销。茶农看着满山的茶树发愁,甚至有人干脆砍伐茶树当柴火。
得知这一情况后,时任桂东县政协委员的蓝利丽响应政府号召,将制茶工厂搬到现在的大塘工业园区内,以解决茶农鲜叶滞销问题。她还通过茶叶采摘、茶园管理培训、提高茶叶收购价等方式调动茶农积极性,带领茶农闯出一条致富路。
受益于红茶生产的带动效应,当地茶农一改过去只卖春茶的历史,将茶鲜叶从早春卖到了晚秋,一亩地可增收2000多元。茶农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种茶积极性也提高了。蓝利丽还通过“龙头企业+基地+茶农”模式,吸纳30人就业,先后带动1200多名茶农增收。公司还接收了15名脱贫群众就业,每人每年可增收3万元。
2017年,了解到茶农想修建茶园游步道的想法后,蓝利丽马上向桂东县政协反映了这一社情民意信息。为此,县政协向县政府争取相关配套建设资金,并自筹了部分资金,帮助清泉镇中坑村茶叶基地修建了数公里长的游步道。
多年依托茶产业,带领群众致富,蓝利丽先后获得湖南省三八红旗手、郴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心一意坚持做好茶
茶叶销售,一直是蓝利丽心中的头等大事。为开辟销路,她一方面走出去拓展市场,另一方面将专家请进来出谋划策。
2020年11月,蓝利丽的企业得到省市县三级政协的联动帮扶。此外,中粮集团中国茶叶公司也与她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经过产品评审后,我们的茶叶品质得到认可,并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了工艺创新。”蓝利丽说,与中粮集团合作一年多之后,基地成为中粮集团中国茶叶公司的原料供应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茶厂的收购量也没有减少,没有影响茶农的收入。
“三级政协就是娘家人,大家的关心和支持,给了我创业的信心和创新的勇气。”蓝利丽感慨地说。
为了更好地履职,蓝利丽成立了蓝利丽政协委员工作室,倾听乡亲们特别是茶农的心声,努力服务好所在界别的群众。因为热衷公益,积极助力家乡发展,蓝利丽曾连续4年被评为桂东县优秀政协委员。
“做茶如做人,一心一意坚持下去才能做得更好。”蓝利丽表示,将继续脚踏实地,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政协融媒记者 肖君臻
图|政协融媒记者 闫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