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午,她在父亲的病危通知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作为独女的她,已多次面对危急情况。
5年前开始,父亲性格变得执拗古怪,基本每天晚上不睡觉,白天却念叨着臆想的内容。那时起,48岁的她总会接到紧急电话。
她叫郭静,有别于常人家庭的是,除了父亲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她的母亲也是。
阿尔茨海默病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老年痴呆症”。
彼此的唯一
在病房见到郭静时,她看起来干练利落,梳着马尾。在她的身旁看不到其他亲属。
郭静说,在她的衣柜里,有很多能直接套在身上穿着出门的衣服,因为那样方便随时“出发”。
“我已经习惯了。”她说,今年89岁的父亲,这几年也够呛,经历了6家医院,两次病危。
习惯的背后,有郭静独自承受之苦。
时间回到1969年,长沙一家工厂宿舍出生了一个女孩。这对于当时已是41岁的郭红岩和38岁的高荣真夫妇来说,孩子的降生无疑成了两口子最大的惊喜。在那之后,夫妇俩便没有再要孩子,因为这个女孩的降生完成了他们这辈子的心愿——只要一女,这个女儿就是郭静。
20世纪50年代,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基地开始向南方输出优秀人才。郭红岩时任沈阳某工厂总会计师,被调去支援长沙工厂。在长沙,他遇到了第二任妻子——辽宁丹东的高荣真。
在郭静的记忆中,童年时光是最美好的。那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作为家里的掌上明珠,她独享着优越的生活条件,无忧无虑的生活常常让其他人家的孩子羡慕不已。
然而,当父母老去,她开始承担起“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
每周去看望一次父母,每天给他们打一次电话。“像我们身边还有朋友,而他们只有我。”
郭静和父母,成为了彼此的唯一。
被折腾的这五年
2012年,父亲出现阿尔茨海默病征兆,昼夜颠倒成了常态。晚上碎碎念直到第二天清晨。累了,就仰着头在沙发上迷糊着睡会。
到了第二年,父亲的状态又发生了变化。每当中午坐上饭桌,父亲会说,“怎么不给我吃饭,是想饿着我吗?”
回忆起父亲患病的这几年,郭静说最难忘记的是2014年,父亲凌晨站在窗户前大喊自己被害了。这不但扰了左邻右舍,还惊动了派出所。
日夜颠倒、行为和意识不受控制,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针对这个疾病,目前尚没有治愈的方法。
为此,她为父母请了一名保姆照顾起居。
和所有患病老人的家属一样,郭静面对的,就是不要让父亲的信息出现在大街小巷的寻人启事榜上。
2015年开始,父亲经常会拿出毯子铺在床上,收拾几件衣服装进包裹,带着出门。回娘家时,郭静都会跟在父亲身后,因为腿脚不便,父亲通常走到小区外500米左右就会坐下了,眼睛左右打量着。郭静知道,一不留神,父亲可能会走失。
2016年初,父亲病情不断发展,郭静担心父亲的状况会影响到85岁母亲时,她狠下心在网上开始搜索养老院的信息,只要是百度能搜得到的,她都一家家联系。由于父亲年事已高,且有暴力倾向,联系了五六家养老院,都不愿接收。
郭静在失望的同时也很自责,自己是否不该将父亲送去养老院?
2016年8月,母亲被父亲撞倒在地。回到家时,母亲第一次看着女儿郭静像见到陌生人,说不上一个字,头四处张望着。
见到此番景象,郭静说,那时她瘫坐在沙发上,放声痛哭。
因为这一撞,曾经开朗乐观的母亲被诊断为脑溢血,继而成了这个家里第二个阿尔茨海默病老人。
转机出现在2016年国庆期间,针对失能失智老人护理的普亲养老院同意接收两位老人入住,给了郭静新希望。
养老院的“老伴儿”
今年初,母亲高荣真的状况也开始变得更差:大小便失禁,不时会“教训”坐在她旁边的老人,有时连孙女的名字都忘了。
郭静说,母亲是典型北方女子性格,曾经声音洪亮,性格乐观开朗。快40岁时认识父亲后,便从此听任父亲使唤,由着他的急躁脾气,毫无怨言。
父亲患病初期,常在里屋喊着“老高啊,老高啊”,母亲就在客厅应和。后来,父亲整晚自言自语,母亲也一句一句地回话。
郭静曾告诉母亲,不要因为父亲的“无理取闹”累坏了自己。于是,母亲开始减少回应次数,更多时候用行动关心着父亲饮食、冷暖。
2016年,随着父亲病情加重,母亲也无力抵抗他无心的暴力。
自己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后,平日喜欢玩电脑、听京剧,爱和孙女打打闹闹的母亲,再也没办法给老伴添加衣服,按时送药,尽管“老高”的呼唤还在耳边响着。
入住普亲养老院后,为了不影响对方,两位老人被分在了两个房间。
护工李希说,就算是在活动室休息,分开坐时,郭爷爷一定要看到老伴儿坐在他的视线内;挨着坐时,郭爷爷依旧会对老伴“骂”上两句。对于高奶奶,如果有人对老伴大声说话,她也会“教训”。
如今,母亲已是阿尔茨海默病中期。她会在养老院活动筋骨,乐意听女儿说话,只是连一天前老伴被送去医院这事儿也不知道了。
“老人除了记得吃零食外,很多事情已经记不得了。”母亲的护工说。
他们需要更多关爱
在长沙普亲养老院的所有机构里,目前生活着225个失能失智老人。
这些失智人群中,最年长的是98岁,而年轻的,48岁便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在养护院失智老人区里,湘声报记者看到,一层楼5张方桌,四五个老人按照名牌围坐着,为了防止口水掉到衣服上,每个老人都系上了围兜。
病情轻的能叫出熟人的名字,能沿着扶手散步,能偶尔拍拍身边的老人说些故事。稍微严重些的,语言表达就显得很困难,同时,自理能力下降,出现无目的的游荡。
坐在中间桌最里面的老孟,病情较严重。
曾担任领导职务的他,如今说话困难,行动时需要护工帮助,记忆基本消失,只有见到儿子,老人才露出微笑。
在养老院,已看不到曾经的年华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随着大脑机能的退化,阿尔茨海默病正吞噬着老人们的记忆。
央视一则《为爱正名》的公益广告这样写道:
他们忘了自己的家在哪,因为都得了同一种病。美国总统里根,失去了引以为豪的演讲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光纤之父”、华裔物理学家高锟,不见了他的发明和所有研究成果;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丧失了她的智慧和自信……
宣传片呼吁公众都来关心这一群体,期待公众不要误解和歧视他们。他们只是丢了记忆,“老年痴呆症”与“痴呆”没有任何关系。
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每9人就有1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每3位去世的老年人中,就有1人曾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类型的痴呆。
而中国目前也有近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位居世界之首。医学上,此症目前只能通过药物缓解症状。
由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加上针对他们的专业护理机构并不多,这一问题成为很多患者家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压力。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几天后,父亲住院了,郭静还在医院忙碌着。
她说,父母现在成了“孩子”,陪伴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追回那些消失的记忆。(文中人物为化名)
阿尔茨海默病
10月10日是第26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症”,是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之一。专家提醒,发现早期信号有助于及时干预这种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可以分为可能阶段、很可能阶段、可疑阶段、确诊阶段和中晚期。而在可疑阶段以前发现并及时干预效果最佳。
要做到早期干预,首先就要及时发现这种疾病的3个早期信号。
一是“社会退出”。所谓“社会退出”就是不按正常的社会规则行事,虽然此时老人智力、记忆力等几乎没有问题,但在涉及一些常理的地方,会“乱来”,自己却认为行事正确。
二是忧郁、不招呼人、情感淡漠。如果老人出现无精打采、睡眠不好、情绪沮丧等忧郁症状时,一定要当心。抑郁症常常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现之一,老人会表现出待人冷淡,或情感反应迟钝。
三是注意力分配困难,动作难以协调。
专家建议,如果老年人出现以上3种信号,需要及时到精神科检查,并进行提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