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秋时节,三湘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过去的十年,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向乡村振兴新征途。十年间,一批批政协人肩负责任与使命,深耕乡村沃土,与村民们一道,以实干作笔,描绘出一幅幅脱贫致富的生动画卷。
近日,政协融媒记者采访了一批曾在脱贫攻坚或正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担任村第一书记的政协机关干部、政协委员,记录下他们喜迎党的二十大,建功新乡村的故事和感受。
口述人:袁孔斌
永兴县政协干部、县作家协会主席、湘阴渡街道大寺村乡村振兴工作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
△袁孔斌(右)在大寺村走访。
水泥公路直通家门口,光伏电站、通讯光纤纷纷落地,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拔地而起……从精准扶贫走向乡村振兴,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5年的驻村工作让我收获满满,回忆满满。
2017年5月,我来到永兴县鲤鱼塘镇足泉洞瑶族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足泉洞瑶族村是永兴县政协的对口帮扶村,我的老家在隔壁村,我曾在当地乡政府工作过,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了解瑶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
作为永兴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足泉洞瑶族村下辖11个村小组,土地面积17.8平方公里,全村农业人口269户1134人,其中瑶族人口138人。这个被称为“永兴的湘西”的地方,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信息闭塞,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刚到足泉洞瑶族村,我们发现村里路面窄且没有硬化,还有6个生产队没有通公路。路不通,再好的资源也难变成财富。针对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差等问题,这些年来,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过去,村里的一部分老百姓需要进山沟里挑水。为解决老百姓用水不便的问题,工作队在高山上的一汪泉水旁建了水塔,泉水直通老百姓家中。通水当天,村民们还邀请工作队一起喝了一杯庆功酒,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最质朴的感恩之情。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里的变化翻天覆地。村里48公里的水泥公路修葺一新,其中20公里为拓宽公路,28公里为通组公路;60千伏的光伏电站的修建,填补了村集体经济的空白,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建造了两个电话通讯基站,修建4处塘坝、380米水渠;建设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00多户旱厕改造、300多户农网改造、43户危房改造、10户易地搬迁……
△袁孔斌(中)在足泉洞瑶族村走访贫困户。
2021年5月,我结束了4年的驻村扶贫工作。这4年,我的足迹遍布足泉洞的山水和村寨,见证了乡亲们脱贫致富,我倍感珍惜,深感荣幸。这片土地与父老乡亲对我的关怀与照顾,也让我终生难忘。
今年3月,我来到湘阴渡街道大寺村担任乡村振兴工作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今年以来,大寺村以“村庄清洁,风貌秀美”为目标,大力开展“四统一”专项行动,聚焦产业丰美、环境优美、乡风纯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着力建设美丽乡村,为西河沿线乡村振兴树立典范。
△袁孔斌在大寺村山塘维修现场。
大寺村有180亩湘莲基地、6500亩楠竹基地,有永兴冰糖橙、油茶、板栗、桑葚、蓝莓、猕猴桃等种植项目,可帮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大坪、庄上两个村民小组依托西河风光带建设,发挥万峰烟竹、人文大寺的地域优势,发展集休闲娱乐、赏花赏竹、野外垂钓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正在开发美丽屋场和民宿旅游项目。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驻村工作中,我将和乡亲们一起脚踏实地,接续奋斗,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实现文旅、农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整理|政协融媒记者 邹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