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武冈,这座沉淀了2200年文化的古城,有着“武冈城墙甲天下”的武冈古城墙、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法相岩、宋理宗赵昀亲书“宣风雪霁”匾额的宣风楼、斜过意大利比萨斜塔的花塔、建在武冈城中心的千年文庙,还有五龙不出城的美丽传说、绕城而过的资水,但最吸引人的还要数水南桥下的吊脚楼。
听老人们说,有了武冈水南桥就有了桥下的吊脚楼。水南桥又名梯云桥、安济桥,位于县城南门口,橫跨资水。始建于宋宝祐二年(1254年),于1981年重建,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水南桥下的吊脚楼带着沧海桑田的变幻,走过数百年的漫长岁月。古朴粗犷、颜色厚重的吊脚楼,浸透了我儿时温暖的记忆,曾是我心中的乐园,因为那里的由斯街有我大姨的家和耳鬂厮磨情深意笃的朱松柏表哥。
我和表哥同在武师附小读书,还是同班同学。一到星期天,我就惦记着要和表哥去斜对门的姨婆婆家附近的那座吊脚楼玩。我去大姨家必经水南桥,每次我都先在桥上逗留一会儿。那两岸一路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此起佊伏,一栋接一栋,一檐接一檐,挤挤挨挨。水南桥的倒影在碧波荡漾的河中晃动,吊脚楼倒映在波光流水中影影绰绰,一排连着一排的竹排从城步大鼓山漂然而至,穿过桥下的石拱,挤满了水南桥下的河面,竹排上的艄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当竹排在河面上消逝后,又有三五只鸬鹚船结队划来,无数的鸬鹚一齐从小船上扑向水中,平静的河面激起朵朵雪白的浪花。只只鸬鹚大显神威,翻江扑浪,整个河面沸腾起来,像煮开的稀饭一般。为了逃命,鱼儿在河面上跳跃,显露出来的白色鱼鳞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如此美丽的风景真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我在眼花缭乱的河岸搜索,姨婆婆家的吊脚楼进入我的眼眸,那腾空跨向河面的悠悠吊楼,和一头栽在河中的几根木柱是那么眼熟。
隔河相望,只见对岸的吊脚楼里,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围着桌子品茶,从他们的神态来看,也许是在怀念过去的岁月,也许是雅兴大发正在吟诗作对,也许是在谈古论今话说三国的曹操煮酒论英雄和周郎赤壁的故事呢!不知哪家的姑娘引亢高歌:“君住对河岸,我住君对面,同饮一河水,同过一座桥……”惹得一些小伙子从吊脚楼里钻出头来张望,亮出嗓门大声和唱起来:“妹住对河岸,哥住妹对面,朝夕都相见,一日不见妹的面,夜里睡觉不安眠……”河上渔歌互唱,两岸情歌对答。
以前,每年端午节水南桥下都要划龙船,资江河两岸的吊脚楼便成了最佳观赏台。这天,吊脚楼热闹非凡,每家每户都忙着接待众多的亲朋好友,成千上万来看划龙船的人将逐一被吊脚楼“消化”。人们很快吃完早饭,叼着香烟的老爷爷和提着粽子、糖包子的老奶奶,领着眉心间涂上雄黄的小孙子和头上插了栀子花、脖上挂着香荷包的小孙女赶快去河边占地方。从水南桥至萧家坝两岸看划龙船的人黑压压的一片,里三层,外三层,层层叠叠将一段河岸挤得水泄不通。在视野开阔的吊脚楼看划龙船的亲朋好友,无须受长站之罪,也无拥挤之苦,一边品茶,一边嗑瓜子,谈笑风生。姨婆婆家的吊脚楼上,挂着一捆长长的艾叶和悬着几串事先准备好的鞭炮。一排排的龙舟列队在水南桥下,船上的健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裁判员的信号枪终于响了,数只龙舟飞了出去,刹时,水南桥下鼓声骤起,白浪翻天,两岸“加油!加油!”声此起彼伏,船上的鼓手猛烈击鼓,选手则在鼓点的催促下高喊着激昂的号子奋力划桨。一条落后的龙船船尾的舵手忽然猛蹲下去,船头随即高高翘起离开了水面,然后他再狠力一脚,这只船如离弦之箭射了出去,把所有的船只都抛在了后面,遥遥领先到达了终点。这精彩的一脚把这场龙舟赛推向了高潮,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当获胜的龙船喊着豪迈的口号,敲着轻松愉快的鼓点,挥动整整齐齐的桨叶以胜利者的姿态在河中亮相时,为祝其凯旋而归,吊脚楼家家户户鞭炮齐鸣,河面上烟雾弥漫,岸上欢声雷动,经久不息……
文/钟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