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声报记者 罗艳芳
4月的永顺县高坪乡高坪村,在连绵几座山丘的猕猴桃园里,果树的枝丫上星星点点地挂着小果,一栋栋独具土家建筑风格的民居点缀其间。
村在园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这片生态农业美景,让参加省政协“更好推进我省产业扶贫”课题调研的委员直呼“这是一个世外桃源”。
永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深度贫困县,高坪村是如何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乡村美起来的?
“龙头抬起来,产业旺起来。”调研组在走访中发现,近年来,高坪村引进了龙头企业,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万亩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园,推行园区精品种植、黑猪循环养殖、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入股分红、合作社运作 “4+1”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园区户户都有当家产业,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入股分红。
从路边摊如何网售全国?
猕猴桃
“每到猕猴桃成熟的季节,高坪村的公路两边都挤满了卖猕猴桃的村民。”村民告诉调研组,在湘西,高坪村的猕猴桃名气可不小,每到收获季节,湘西和一些周边地区的游客就慕名前来采摘或购买,无公害种植的猕猴桃供不应求。
高坪村抓住产业扶贫的春风,打造了万亩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并逐步发展成为集生态种植、黑猪养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实现了全村所有农户产业全覆盖。目前,全村有猕猴桃3000多亩,烤烟1000多亩,黄桃500多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仅农业一项就达到了近2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高坪村建档立卡户以人均2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修建100吨冷藏库8个,收益按“811”(贫困户80%,合作社、村集体各10%)比例分红。园区由永盛猕猴桃合作社负责日常管理,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保底价回收。
目前,高坪猕猴桃的销售渠道仍比较单一,除了本地售卖,村民正在尝试足不出户通过微信、电商销售农产品。
如何将现有的资源整合起来,做大做强高坪村猕猴桃品牌,成为当地干部群众日思夜想的问题。
“依靠龙头企业,加大特色种植基地的覆盖力度,争取覆盖全县所有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村的农民。”省政协委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主席刘昌刚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让千千万万的湘西农民会经营电商,有品牌意识,懂得包装。
全国政协委员、湘西自治州政协副主席石红说:“湘西有句古话叫‘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了油盐钱’,但这种散养散卖形成不了规模和市场,农产品粗加工的利润比较薄,还是要引进龙头企业,打造湘西品牌,让湘西的好材料转化成好产品,把更多湘西的好产品卖出去。”
如何成为“扶贫第一猪”?
湘西黑猪
“湘西需要有经济实力、研发团队和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石红介绍,湘西过去也有很多土生土长的粗加工企业,经济实力有限,也没有研发团队,只停留在卖产品上,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走像湘西黑猪那样的产业发展之路,就对了。”
湘西芙蓉资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在高坪现代农业示范园试点湘西黑猪“236”家庭牧场养殖模式,由公司和贫困户签订代养协议,建设生态猪庄8个,贫困户每户出2个劳动力,养300头黑猪,实现年收入6万元。一个个“家庭牧场”建起来,农户“只管养、不管卖”,切实解决了单个养殖户面对大市场的难题。
此外,企业将“互联网+旅游”融入到湘西黑猪产业中,以湘西黑猪高端认养为切入点,以黑猪欢乐谷生态体验为核心,深挖产品价值,实现湘西黑猪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目前,湘西黑猪的“236”家庭牧场养殖模式,已成为永顺产业扶贫的样本。
刘昌刚希望在湘西州乃至全省进一步推广“236”家庭牧场养殖模式,完善企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
“实践再三证明,产业化是农业经济发展、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省政协委员、永顺县政协副主席向泽恒认为,当前,农业产业和扶贫工作面临着科技人才紧缺、贫困户劳动力缺乏等瓶颈,迫切需要通过加强政策引领、资金投入、土地流转,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产业的收益稳定后,群众的钱包鼓起来了,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步丰富起来。高坪村按土家建筑风格,对园区所有民房进行改造,还组织了“赛猪会”等趣味活动,作为湖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高坪村正在展露越来越吸引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