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祁东:大旱中的乡村之困
发布时间:2016-12-12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编者按:

  6月下旬以来,晴热高温持续炙烤下,三湘大地犹如“蒸笼”,旱情迅速蔓延。与近10年来不同的是,此次旱情来得更早,更为严重,目前还没有结束的征兆。

  我省最容易发生干旱的衡邵干旱走廊地区已出现重度干旱。为此,本报记者特地奔赴衡阳、邵阳两市旱情严重地区,通过调查,还原大旱之下的乡村及其百姓的生活状况,反思旱情背后的问题。


  


  7月21日至23日,高温炙烤下,本报记者走访了旱情严重的祁东县。祁东县位于衡阳市西南部,地处衡邵干旱地带,属于资源性缺水区,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在大旱面前,乡村的状况尤其显得脆弱。


  盼 雨


  由于凤歧坪乡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环境,一碰到大旱,这个群山起伏的乡村便无力应对,只能眼看着干旱慢慢侵蚀整个乡村。

  烈日几乎榨干了凤歧坪乡光祖村的所有水分。村民李高明家前的水塘仅残留一点点水,几只鸭子在泥浆里游来游去。大部分水塘已经干涸,长满杂草。

  许多稻田已经干裂,水稻没有谷穗,再远处是光秃秃的群山。高温和干旱把正要搞农忙双抢的村民逼在家里玩扑克。出门的村民们都无精打采,向记者抱怨:“即使现在下雨,今年也没有收成了。”

  凤歧坪乡地处祁东县西北边陲,距县城75公里,与邵东县、邵阳县交界,有“一脚踏三县”之说,因古代传说有凤凰在池塘中嬉戏而得名。但现在,凤歧坪人不得不面对尴尬的现实:严重缺水,作物旱坏,村民饮水困难。

  缺水、干旱与凤歧坪所处地形有关。凤歧坪乡地势高,多山,属于典型的岩溶地貌特性,土壤主要由灰岩、泥岩等组成,土层薄,蓄水能力差。

  凤歧坪曾多次遭受大旱。2007年大旱,祁东县政府从邵阳取水运输到凤歧坪乡,但并不能根本解决饮水问题。随后,县政府投资几百万元为凤歧坪乡修建了溶洞取水工程。而如今的旱情,溶洞即将无法取水。

  从5月20日起,祁东没再下过雨。农田开裂,作物枯萎,岩洞水源枯竭。凤歧坪乡乡长谢琳琳告诉记者,“现在,全乡受灾面积超过90%,接近30万亩,绝收面积超过73%。”

  不仅是作物缺水,村民生活用水也成了问题。凤歧坪乡有13个自然村,1万多人。现在,只有乡镇街道以及部分村庄还能从岩洞里取点水,但规定只能在上午和晚上一段时间,大部分村庄要自己找水喝。

  为了到一泉眼处取水,李高明每天得走上近十分钟。该泉眼在一个陡坡下,只有拳头大。连接泉眼的蓄水池,约1平方米,高20厘米,上面铺盖着一层塑料用来挡泥土、树叶等杂物。每次打水,李高明得弯着腰,一瓢一瓢地舀,打上2桶水,得等上一个多小时,而每次也只能打2桶水。

  李高民说,有10多户人家需要从这口泉眼打水,但它只能满足4户人家用水。有些等不到水的村民,只有去1.5公里外的一个泉眼取水。打来的水,只能用于饮水、做饭等。而要洗衣,村民只能去附近一个浑浊的水塘。洗澡有时用水擦一下。

  “我们这边无水可寻,现在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盼着老天早点下雨。”李高明一脸无奈。


  争 水


  在凤歧坪乡只能无奈坐等老天下雨时,距离凤歧坪乡近2个小时车程的过水坪镇则为了有限的水源忙得不可开交。上下游的村民想尽办法让水流往自家田地,甚至大打出手。

  过水坪镇位于祁东东南部,没有大型水库,少有河流经过。往年山塘的水,勉强能维持农田灌溉,也是小旱小干,大旱大干。

  今年,过水坪镇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干旱。不久前,祁东县政府决定,让靠近过水坪镇的红旗与曹口堰两个大型水库,用7天时间优先满足过水坪镇的灌溉。这让过水坪镇的抗旱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红旗与曹口堰水库总容量约4千万平米,满足祁东县城区生活用水之外,还供多个乡镇的农田灌溉。但近年来,过水坪镇却很少享用到这两个水库的水。

  原因是过水坪镇距离两个水库流经渠道的最尾端,由于近年来取水费取消后,上游的乡村取水用水没有节制,加之水库储存的水本来就不够,以至于下游无水可用。李杰称,过水坪镇想要用水库中的水,很不容易。

  首先要疏通水渠。由于长时间无水经过,过水坪镇的水渠已杂草丛生,淤泥堵塞。而且只能一次一次地疏通,水流到哪个村庄了,才能叫当地村民去疏通。不然,村民有意见,说白疏通了。

  更为头疼是如何有效阻止上游乡镇的村民拦水和偷水。为此,县水库管理所每天都会安排工作人员多次巡逻排查各种不良用水。

  为了便于管理水渠,水库管理人员只能借住在村民家,还得忍受各种抱怨和冲突。一位水库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上游的偷水或堵水了,下游的就向我们抱怨,连骂娘的都有;去解决问题时,上游的村民也有脾气,真是两头受气左右为难。”

  7月9日,一个村民用挖土机将水渠挖出一个口子,将水引到自家田地。一名水库管理人员发现后,双方发生言语冲突,十几个村民围住了他,后来在过水坪镇干部协调之下,矛盾才得到缓解。

  为了多取水,上游乃至过水坪镇的村民,会用树枝或长石板等将水渠堵塞,不让水往下流。有的村民甚至把“天桥”(架在高空的水渠)砸个洞,将水落到自家的田地或山塘里。“偷水和堵水,最直接受害者是下游的村民。目前,过水坪镇还有3个村无水可灌溉。”过水坪镇武装部部长周海兵称。

  在下游村民担忧之时,上游的乡镇也防着下游的乡镇。7月22日,在水渠流经的某个口子,过水坪镇和上游的双桥镇村民坐在树底下,互相盯着对方。“一旦有什么动静,我会跟乡镇报告。我们个人难以解决用水问题。”过水坪镇的一位村民说。


  困 境


  种粮大户周卫海陷入了困境,因为这次旱情,他将损失约18万元。像周卫海一样的农村种粮大户,在灾害面前抗风险能力显得更脆弱。

  金桥镇新田村村民周卫海已有6个晚上没休息好了,人瘦了一圈,声音也变得嘶哑,眼看着自己承包几百亩稻田缺水,他心急如焚。

  周卫海以前在县城开货车,2011年春,他得知许多村民不愿意种田,田地被抛荒,他有了承包田地大面积种植的想法。

  当时,承包田地种植也有相关政策的支持。2009年,祁东县政府专门出台扶助种粮大户的红头文件,包括政策和资金的帮助。截止2012年底,祁东县有种粮大户(经营面积在30亩以上)3130余户,家庭农场1户,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96家。

  2011年上半年,周卫海便承包了300多亩田地,占新田村田地的60%。

  在新田村,一些家中有田、未外出打工的村民,也愿意把田租给周卫海,而自己替周卫海打工,他们坦承:“自己种田,一年赚几千元,还担风险,给周卫海打工一年能赚2万元。”

  今年,周卫海准备大干一场,他将去年赚的8万多元,新建了一个水塘,能灌溉30多亩田地,并将承包田地数量增加到400多亩。

  但没过多久,干旱就来了,他的心情跌入谷底。他算了一笔账:人工成本、每亩田承包费再加上农药等成本,一年下来花费46万元。但现在一亩田可能只有1000元收入,即使加上政府补贴,他可能亏18万元以上(包括周卫海夫妻一年的人工成本)。“心烦是一回事,但农活还得继续,不然就亏得更多了。”

  为了减少损失,从7月17日起,周卫海连休息都顾不上了。“晚上没人抽水,得自己干。一亩田得抽2个小时左右。因为水量有限,也抽不了多少亩。白天还得耕作,只有中午休息一会。”

  周卫海曾花了5000多元疏通连接水库的水渠,但由于资金问题,只疏通了一部分。“还有4公里的水渠没有疏通。现在只有少部分田地,能放到水。”周卫海说,他将问题反映到村委,但村委同样无能为力。

  不过,相较个体农户,周卫海少了点烦恼。“凡是水库的水能到我田地的,政府全力保护,不会让上游的村民偷水和堵水。”

  另外,为了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祁东县政府准备资助他们打井抗旱。不论政府如何扶持,面对干旱,周卫海还是忧心忡忡,“明年准备减少承包面积。”

  这种想法得到了祁东县农业局一名工作人员的理解。“这些种粮大户,抗风险能力不强,一两次灾害,他们就翻不了身。”


  反 思


  在此次大旱中,祁东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旱灾损失。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祁东素有“十年九旱”的说法。但今年的情况似乎更加严重,上半年平均降雨量为600多毫米,较往年减少近30%。

  从6月10日起,祁东大范围持续降雨结束,全县保持高温(35℃以上达30余天),旱情开始显现。

  祁东只有白河和祁河两条主要河流,“但祁河主要在祁阳,而白河水很少,不能起什么作用。解决旱情,最主要的还是靠之前储存的水。”

  但问题是,祁东只有7座中型水库(大部分在祁东西边),17座小型水库,123座小二型水库。在祁东水库管理所工作十来年的肖清明告诉记者,“这些水库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有时,因为防洪,还放掉了一部分水;有时放水了,大雨也没来。抗旱与防汛也是一个矛盾体。”

  另外,由于连通水库的沟渠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已失修老化;县内许多储水的水塘也被破坏或者淤塞,储水能力不够。

  “原来我们村子有七八个山塘,现在能用的只有1个,且淤泥堆积,储水能力很差。今年,已向县里打报告希望能解决山塘清淤扩容的问题。”过水坪镇村民李玉桥说。

  村民们还是有一些疑问,“在储水季节,为什么乡镇去修水塘或水库?用于建设水利设施的专项资金是否用到位?”

  需要整理的山塘很多。祁东县水务局防汛抗旱办工作人员介绍,“祁东现有8万多个山塘。前两年,国家拨100多万,而每个山塘清淤则需要两三千,根本不够用。建于六七十年代的电灌站,大部分损害严重。因无人管理,甚至有人把发动机都偷了。”

  不过,面对种种困境,祁东县政府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降应对。7月22日晚,祁东县政府紧急召开了一次抗旱会议。

  参与此次会议的祁东县水务局防汛抗旱办主任周玉成告诉记者,会议决定采取3点措施抗旱:帮扶种粮大户等打井;政府与有意向利用电灌站设备的村民,一起解决抽水问题;农业局进行调研,对下半年不适宜种植晚稻的田地,做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300万元用于抗旱。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