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李建毛:让湘博和文物“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9-06-14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 湘声报记者 宋泽锦

委员故事888888.jpg深耕文博事业30余年,他是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



  从1988年到湖南省博物馆工作,李建毛深耕文博事业已有30余年历史。在这段人生历程中,无论是前期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和中国古陶瓷研究,填补古陶瓷经济研究空白,或者是走向管理岗位推动湖南博物馆建设,再到走向《国家宝藏》节目现场,担任国宝辛追墓T形帛画的守护人向公众宣讲文博知识。李建毛对文博工作的热情一如既往,对文物保护与挖掘的思考从未停止。


  如何让传统的文物活起来,让新湖南省博物馆成为国家重点博物馆?如何提升长沙文化名城积淀,赓续湖湘文脉?这是作为省政协委员的李建毛时刻关注的履职主题。


  从学者走向管理者   文博理念不断升华


  1972年至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使湖南省博物馆一时间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并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支持。李建毛赶上了马王堆汉墓研究的末班车。在1996年前,李建毛从事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研究,发表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论文。之后因工作需要改做古陶瓷研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中国古陶瓷经济研究》,填补了古陶瓷经济研究的空白。


  自1997年担任省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后,他的工作时间基本上都用在管理上,承担的展览方案和个人研究主要依靠周末及晚上时间完成。李建毛对此坦言:“那个时候的管理就是被动管理,很少做深层次思考。直到2002年任副馆长一职后,由于角色的转变,自己开始从全局思考如何做好博物馆的营运。”


  2003年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李建毛就如何打出博物馆服务品牌进行多次调研,开始有了自己的管理思路。2004年,李建毛被国家文物选派到美国学习三个月,期间通过对美国近100家博物馆的考察、访谈,使他对西方博物馆比较成熟的营运模式、策展理念有了比较深入了解,也开始真正懂得什么是博物馆,博物馆是干什么的。


  当今的博物馆正在重新定义自身,变得更具交互性,以观众为中心,以社区为导向,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可移动性。李建毛认为,博物馆要想长久发展,必须创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空间。


  “如果说把观众请进来,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那么走出博物馆,‘送文化’到观众家门口,就是在服务理念上的创新之举,也不失为有效的推广方式。”李建毛说,增强与社区合作,使自己与社区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这也是博物馆逐步增加的新功能。“博物馆在保持其原始使命——收藏、保护、交流、研究和展览的同时,既是社区的协调中心,也是全球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个平台,将地方社区的需求和观点融入全球背景。”


  李建毛认为,构建多元化平台是博物馆应有职责。今天,博物馆正在寻找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和冲突,通过在当地举办活动,博物馆还可以倡导和缓解全球性问题,努力积极主动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


  同时,博物馆是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和促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合作与和平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的核心机构,博物馆有能力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对话,为和平世界搭建桥梁,并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李建毛说:“随着向文化中枢的不断转化,博物馆也在寻找新的方式来纪念其收藏品、历史和遗产,创造出对后代具有崭新意义的传统,并在全球层面上与日益多样化的当代观众保持密切关联。”


  努力呈现湖湘精神   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使湖南省博物馆一时间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009年,湖南省博物馆被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8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之一。2011年底,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省博物馆进入“边建设、边开放”阶段。2017年11月,湖南省博物馆新馆阔别五年后重新对公众开放。


  作为文化地标的湘博,记载着长沙乃至湖南的悠久历史,如何才能让它“养在深闺人‘都’识”?李建毛介绍,博物馆通常会与电视台进行合作,对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作用、藏品信息、文物收藏等进行宣传推广,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如:中央台《国家宝藏》栏目,通过对所讲述文物进行选题,保障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邀请各馆馆长、专家、讲解员等,由专业的主持人、演员、歌手等通过解说、表演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呈现各大馆藏文物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将各大博物馆的藏品、概况、文物和历史文化展现给社会大众,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湖南省博物馆也参加了这档节目,这对于树立博物馆社会认知度、更好更多的走进千家万户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类似于这样的方式还有很多,除了电视宣传以外,还有移动博物馆、平面媒体、微信微博新媒体、手机APP、广播、网络等等诸多方式,来让博物馆“走出去”,观众“请进来”。


  “本次新馆改扩建,省博的藏品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公众教育服务、科学研究等硬件设施水平也都有了根本性的提升。”李建毛说,湖南省博物馆的扩建,也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用。首先是湘博展厅面积是不断扩大的,留给公众休息、游览的空间不断扩宽,卫生环境和配套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其次展览体系是不断丰富的,展览内容和形式不断多样化,从展览内容上看,展览体系更多维也更接地气,新馆新增的“湖南人”基本陈列,它代表着这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发展成果,也体现了我们是给湖南人民带来公共服务的场所,这是一个突破,也比以往一定更符合大众的需求。


  在展览形式上,湖南省博物馆从过去单一的文物展示到后来的网络数字展示,再到现在的VR体验展示,越来越多信息化的手段运用到文物展览。从服务角度上也越来越高科技,去年省博引进了机器人“小度”,可以为观众提供文物介绍等服务,博物馆应该与先进技术、与国际接轨,成为展示、传承湖湘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就新湘博来说,建筑整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与西方建筑艺术的融合,它沉淀的是深厚的文脉和根基,蕴藏着湖湘文化的精神,呈现在外的是根基之上的时代和未来,表现出非常具有时代感的形态,是现代化与古朴的艺术结合,令人耳目一新,成为湖南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李建毛表示,未来湘博也将会秉承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主旨思想,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播,以激发公众的热爱和参与,观众可以共同创造、分享和互动,着力打造共有、共建、共享的代表中华区域文明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李建毛.jpg李建毛(中)为参观博物馆的来宾作现场讲解


  作为省政协委员,李建毛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责任和使命时刻在警醒他,要把这张湖南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擦亮。因此,李建毛的提案,无一不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长沙其实有不少应该得到重视的文物古迹,但因为观念不强、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让这些历史地名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对此,他感到十分心痛。1938年“文夕大火”,古城长沙化为一片焦土,地上历史文化遗存寥寥可数。鉴于长沙市在地上历史文化建筑设施方面的不足,李建毛认为,省、市应加强并细化长沙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古地名、老街道路名、名人故居及老字号的保护,以增强其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和底蕴。


  “经过多年的调查、勘探、发掘,并结合文献,目前对长沙自战国以来的中心区域已非常清晰。”李建毛建议应尽量加强原址保护,规划部门对核心区域内应尽量避免兴建大型项目,以免商业项目建在重要遗址上的事件发生,确有无法避免的项目,可采取如西安“大唐西市”建设的经验,将遗址保护融入新建项目之中。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推进,长沙市的面貌翻天覆地,一些重要文物出土地、遗迹点已无坐标可寻。因此,李建毛建议,对于一些尚可辨认的重要文物出土地、遗迹点应进行标识,并给予相应说明,如现存世界最早缯书帛画出土地、铸钱院、朱张渡原址、八景台、明清时作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的外运码头、太平天国萧朝贵攻打长沙罹难处等,有些不能确认的可通过考古调查、发掘予以确认。有些可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


  “重大历史事件、名人故居等,都可以设上地标,哪怕只是一块介绍典故的牌子。比如岳麓书院张栻是在河东的哪个地方乘船去河西的;清朝时长沙往外运米的码头是在什么位置;长沙火车站是从哪些位置逐渐搬迁的……”在李建毛看来,古地名、老街道路名和名人故居、老字号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


  李建毛建议,一方面应对古地名、老街道路名等进行保护,长沙市内原有的古地名、老街道路名尽量沿用;另一方面,在一定范围内重新制定和确立长沙历史文化名人的标准,并据此确定长沙名人故居的保护范围,诸如何绍基、禹之谟等在长沙的故居,必须进行地名标识和展示;同时,全面调查和梳理长沙老字号的存留情况,并根据老字号的类别和具体情况开展地名保护,诸如九芝堂、杨裕兴等持续经营老字号的延续经营地点必须进行地名保护,如有拆迁或类似情况发生,可参照上海做法,即在新建筑内提供同等面积区域,保障其开展类似规模的经营。


  李建毛说:“如果能让这些在历史中被遗忘的明珠,得到拾起、保存和发扬,会让长沙的历史感更加浓厚,让长沙人甚至湖南人更加自信。”


对话:


李建毛2.jpg


  李建毛,省政协委员、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首席业务主管。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发表过《中国古陶瓷经济研究》《长沙窑》等论著论文数十种(篇)。


  湘声报记者: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您潜心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意义何在?


  李建毛: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一旦消失则无可挽回,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年战争损毁的文物不少,但也有相当多的损毁是人为的。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保护意识还有很大差距,保护的担子也尤为艰巨,这点我个人有较强的焦虑感。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大众的保护意识比较弱,二是我们研究不够,没有把相关文物的价值讲清楚,人们尚未意识到其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


  湘声报记者:您对年轻的湘博人和矢志文博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同仁有什么期待?


  李建毛:我是吃苦过来的人,小时候家里穷,只能上山砍柴卖了换学费,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大雪天里发宣传单,走访艺术家组织展品,至今记忆犹新。现在的年轻人要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要自觉、自律、自信,要有事业心、责任心,要多学、多看、多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前辈的经验,在实践中学,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让理论和实践成为推动工作的“引擎”。希望年轻人珍惜光阴,敢于有创新精神,以新的理念激发灵感,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是在工作领域还是在专业角度都能有一番突破发展。


  文博保护和研究工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学无止境,要加强文博理论知识,平心静气做事,潜心刻苦做研究,开拓创新搞展览,贯彻落实好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担当新使命,勇挑重任,与时俱进做好文博工作,传承中华文脉。



  本版图片由湖南省博物馆提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