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一套丛书与一个时代:走向世界远没有终点
发布时间:2017-06-16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文/图  湘声报记者 许望桥


  今年3月,历时37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走向世界丛书(续编)”由岳麓书社正式出版,与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终于合璧。

  丛书共收录1840年至1919年去往外国的中国人,写的见闻、游记、日记、报告文学、杂记诗作等100种图书,1700多万字。

  100多年前,这些中国人走向了世界,睁眼看到了大不同的世界。

  30多年前,湖南出版界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献上了一道思想盛宴,给国人打开了更宽阔的认知世界的视野。

  87岁高龄的丛书主编钟叔河说,走向世界不仅是技术走向世界,还有思想文化。今天的中国与世界已同在一张网上,但走向世界的路还漫漫其修远。“走向世界丛书”记录了中国人第一次睁眼看世界、解放思想的经验,能为今天破旧立新的改革开放提供参考和借鉴,引领社会进一步走向现代化。

  让今日的改革开放汲取更多灵感与养分

 

 一套丛书与一个时代:走向世界远没有终点

  87岁的钟叔河说,走向世界不仅是技术走向世界,还有思想文化,这段路还漫漫其修远。


  打开观察世界的窗

  长沙麓之风书店内,54岁的市民何则明在一摞摆放齐整的“走向世界丛书”前细心翻阅。

  “年轻时就读过这套书中的几本,它是我们这一代人了解外国的启蒙读物。”何则明说,上世纪80年代没有电脑,期刊、报纸的数量有限,通讯手段也不发达,普通人只能从书本上了解外国。

  书中收录着第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的游记,记录了100多年前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的情况。何则明说,在当时尚显封闭的环境中,丛书的问世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窗。

  何则明至今仍记得1980年出版的《环游地球新录》(丛书第一册)的封面,上面是一幅美国自由女神高举火炬的局部特写,左上角的简介里写着“一百多年前的友好访美记录”等字样。因为该书出版时中美刚刚建交不久,书中有大量对美国生活方式的描述,广受读者欢迎。

  《环游地球新录》的作者李圭(1842-1903年,江苏南京人)于1876年从日本东渡太平洋到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建国100周年博览会,后又渡大西洋,游历英国、法国,最后经地中海、印度洋归国,历时8个多月环游地球一周。归国后,他将途中的见闻和自己的感受著书,命名为《环游地球新录》。在书中,他对美国邮政作了详尽的记述,并建议开办中国邮政。

  将《环游地球新录》作为整套丛书的第一册,可以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它不仅是中国较早的一本关于欧美国家、日本考察的记录,而且在19世纪80年代书籍刚问世时,康有为就读过这本书,并被书中描绘的新事物所吸引,从此选择了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道路。

  巧的是,丛书还收录了康有为后来考察欧美国家、日本的《德意志等国游记》《英国游记》《西班牙等国游记》等。

  容闳、郭嵩焘、张德彝、黄遵宪、曾纪泽、张謇、伍廷芳、盛宣怀等这些鸦片战争之后,走出国门的大使、参赞、留学生所写的国外游记与史料,成为一组中国人第一次睁眼看世界的群像。

  “希望借助清人学子海外见闻来讲述一个多世纪前的‘变革图强’与‘西学东渐’,以起到一点帮助打开门窗而又防止伤风感冒的作用吧。”钟叔河在丛书的序言中写道,中国人走向世界“仅仅学一点‘长技’,搞一点坚船利炮,还是不行的”,这不能等同头脑和思想同步发展。

  丛书出版正当其时

  钟叔河是贯穿丛书出版过程的灵魂人物。

  1979年3月,平反后的钟叔河被安排到湖南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到岗后,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编辑出版“走向世界丛书”,并四下访书。

  此时的中国,刚刚步入改革开放。“敢为天下先”,湖南出版界用行动再次证明新锐之气。

  “我家里都是读书人,在那以前我已经看过包括康有为、梁启超、曾纪泽、张德彝等人所著的一大批日记或游记。在当时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出版一套以中国人接触世界为内容的丛书会成为很新鲜的事情。”钟叔河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出版社的支持,因人力有限,他只得单枪匹马投入到丛书的编撰当中。

  钟叔河说,康有为的《德国游记》、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黄遵宪《日本国志》都是很有名的书,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也没有很多人知道了。

  为找到这些当时很难得的书,钟叔河一边泡在图书馆里查找,一边在民间四处寻访,费尽了心思。

  曾任新湖南报社社长、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时任水电部副部长李锐等人对丛书的编辑赞赏有加,他们认为,丛书选题显露了鲜见的胸襟与现代眼光,收录的内容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想史、学术史,也是社会史、外交史,又恰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时代氛围契合。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再一次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征途,丛书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

  这样的肯定,不仅给了钟叔河巨大的精神鼓舞,更在行动上为丛书的出版“站队”。

  在编辑过程中,每一种书钟叔河均写了一篇1万到3万字不等的序论,介绍作者以及他去外国的背景、其眼中的外国。

  1983年钟叔河调往岳麓书社任主编,他一个人共编辑出版了丛书的前20册(有的是合集)。就在这一年,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的钟叔河突发中风,丛书修编工作被迫停工一年。然而,即便在疗养期间,他也没闲下来,他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出国考察学习的这段历史编成《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一书。自那以后,岳麓书社的几名编辑加入了编撰队伍。

  丛书的出版,很快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反响,并为学界所看重。

  1984年1月,病愈后的钟叔河赴北京出差。期间,钱钟书主动与他相见,在交谈中更是主动提出为《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作序。

  之后,两人书信往来数十封,钱钟书认真地看了书稿,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20年后,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写给钟叔河的信中提到此事说:“他(钱钟书)生平主动愿为作序者,唯先生一人耳。”

  钱、钟二人交往中颇有惺惺相惜之感。钱钟书在序言里评价钟叔河:“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采访发掘,找到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淹没的著作,辑成《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功绩。”

  “走向世界丛书”问世后,人民日报刊文专题介绍,称其是“一套学近代史的好丛书”。


  从未放下续编工作

  1988年,钟叔河转岗至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原计划出版100种的丛书,此时尚只出版了35种。随着钟叔河的调离,出版工作即告中止。

  上世纪90年代末,许多外地出版社编辑登门拜访钟叔河,要出续编。但他都婉拒了,希望在长沙出这套书。

  事实上,钟叔河一直没有放下丛书的编撰工作。退休后,他时常“宅”在家中编辑。20多年如一日,剩余书目的批注、内容介绍、序言等均手写完成。

  2008年,离第一辑丛书出版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彼时已经是岳麓书社文学编辑部主任的杨云辉,登门找到钟叔河,提出重新修订出版第一辑丛书的想法。这一计划得到钟叔河的支持。

  当年10月,重新修订出版的1000多套“走向世界丛书”面世。虽是1000多元的定价,但上市不久就销售一空。

  “在做修订版的时候,我们是准备启动丛书第二辑出版计划的。”杨云辉告诉湘声报记者,当时的时机不错,然而因为资金、人力等原因,计划再度被搁置。

  时间辗转到2013年,丛书续编终于迎来曙光。作为岳麓书社的上级部门——湖南出版集团将丛书的续编申报至“十二五规划”的国家出版项目。同年底,项目获得批准。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的消息一传出,引起了包括中国社科院等多个机构的专家学者关注,这让杨云辉和钟叔河都倍感振奋。

  先贤见闻的现实意义

  钟叔河一直将《郭嵩焘日记》奉为丛书中的佼佼者。在他看来,郭嵩焘是“孤独的先行者”,是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能够怀疑自己的传统,能够怀疑培养他成为最高级士大夫的文化,也愿意为自己的这种怀疑和思想的超前性付出代价。

  在这位湖南老乡的身上,钟叔河看到了开放的心态和高远的识见。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郭嵩焘是较早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封建士大夫。钟叔河认为,比起信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当时洋务运动的领导人,深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的郭嵩焘的这种远见,实在难能可贵。

  “能够正确认识到差距,是中国人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钟叔河说,在历史上,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比起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起步要晚1000多年。曾经长期封闭的国民要走向世界,要走到全新的现代化的世界里去,是相当艰难的,还会受到保守的内向的思想与观念的阻碍。因为这些旧的东西已经进入血液成为遗传因子,要清除不是那么容易。

  岳麓书社总编辑曾德明说,从“睁眼看世界”到改革开放,再到今日的开放崛起,走向世界、了解世界对中国而言,有着历史和现实的深远意义。

  他认为,“走向世界丛书”在当下不仅不过时,而且对于进一步改革开放都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丛书使更多先贤的先进思想与理念得到了继承与传播,让今天的改革者从经典中汲取更多的灵感与养分,从而不断校正前行的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此时丛书的合璧,正是契合了时代的背景。

  在丛书的最新序言中,钟叔河又更新了“走向世界”的定义:“现代人走向世界,首先要使自己成为能接受全球文明,有世界知识,有世界眼光,有世界理想的人。我们如今却已经用上了智能手机、坐上了波音飞机……但在思想层面上,我(不敢称我们)反省自己的世界眼光和世界理想,甚至在世界知识的某些方面,比起一个多世纪以前的郭嵩焘、黄遵宪他们来,差距实在还不小……”

  “走向世界远没有结束,还在艰难地进行。”钟叔河说,走向世界不仅是技术走向世界,还有思想文化,这段路还漫漫其修远。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