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宋江号“呼保义”,又号?|名著考题偏不偏,该如何考?
发布时间:2019-04-16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第四十一回,红孩儿中喷出火,从         中迸出烟;第五十二回,悟空变成一个         入洞;第九十一回,八戒、沙僧相继被抓,悟空上天请来          降妖……”


  这样的填空题,或许你可以信手拈来,但对初中生来说未必那么容易。这些所谓的知识点,出现在了初中生古典名著学习的考查范围。

 

640.JPG

 

  近日,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吴迪在政协云微建议板块表达了自己困惑:阅读古典名著是好事情,但部分考查内容属于细枝末节的东西,用这样的方式学习,可能会扼杀孩子们对古典名著的兴趣,这样考查的意义何在?

  

  为此,吴迪建议,对于初中生古典名著的学习和考查题型应进行合理性论证。

  

  不过,多位初中语文老师表示,学校在备考中,的确需要学生背诵一些知识点,这种复习方式很普遍。

  

  

如何合理考查课外阅读知识

  

  为促进中学生对名著的课外阅读,各地普遍将名著阅读题列入中考语文考查范围。

  

  吴迪毫不否认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青少年课外阅读,一直是政协委员们所提倡和推动的。省政协委员、湖南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刘新民,省政协委员学习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朱建纲曾分别以“阅读与人生”“提升国人阅读的质和量”作为政协云委员值班主题,与网友进行过互动交流。

  

  但如何合理考查,是吴迪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吴迪的同事向他提到,现在学生考前专门有本整理了四大名著知识点的书籍,除了前面提到的《西游记》中的类似问题外,还有诸如《水浒传》中108名好汉的外号等内容。

 

640 (1).JPG

 

  在2014年,某市中考语文就出现过这类考题:《水浒传》中宋江绰号“呼保义”,又号   ,体现了他为人仗义,好结交江湖好汉;《水浒传》中塑造了三位身怀绝技的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时迁,   的是小李广花容,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

  

  “中考对《西游记》和《水浒传》考查的频率非常高,根据考纲要求,整本书需通读,对重要情节也要把握,考试围绕情节、人物形象、作品背景、文学常识等方面出题。”从事十余年初中语文教学的长沙某中学蔡老师说。

  

  

让学生通读理解原著是关键

  

  虽然复习方式还是一样,但考试的题型已经有了变化。

  

  从2017年、2018年中考试卷来看,名著阅读考查没有了填空题,变更为一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

  

  “题型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弱化了对细节的考查,但也不排除选择题考点依然出现哪个回目、哪个妖怪的兵器是什么之类的考题。学校在备考中,就会超出考纲范围进行复习,所以就会有名著知识点的复习题集等。”蔡老师说,多数学校通行的做法是前期带领学生通读原著,再根据考点缩小范围进行备考,“如果仅仅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是偷懒的备考方法。”

 

640 (2).JPG

 

  “考查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提倡阅读。”省政协委员、长沙市一中教务处副主任羿莎认为,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从小学到高中必读的72本书,学生们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样的收获,需要通过考试来检验。

  

  “既然成为考卷的一部分,那就考查的是笔头功夫。万变难离其宗,离不开填空、选择、阅读理解这些题型。现在的考试形式已有所改变,实际上就是在提倡阅读和客观考查之间的一种平衡。” 羿莎认为,阅读名著最重要的是理解能力,尤其是个性化的解读,开放式的题型既能检验学生读书效果,又能体现每个学生不同的人生素养,“学生在看完名著原著后,还需要老师从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若是只阅读而不提炼,也难以真正提升阅读的质量。”

  

  “当然也存在一些情况,有些学生并没有去阅读原著,或者阅读不够认真,所以学校就会要求背一些知识点应付考试。”一位老师说。

  

  吴迪认为,重温经典文化,鼓励学生平时多读名著,这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学校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真正让他们感受名著的魅力。有关方面在考查时应少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多一些主观理解,避免题目出偏。

 

END

文|湘声报记者  程琴怡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