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雷锋:一个伟大的志愿者
发布时间:2023-03-05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随着时代的变迁,雷锋精神也在发生着变化,但其倡导的向上、向善的力量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文 | 吴双江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1963年3月 5 日,毛泽东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为英雄战士雷锋的亲笔题词,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

 

60年,“雷锋”依然是中国人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一座时代的灯塔。60 年,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雷锋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个重要坐标,是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今天,如果你问雷锋精神对国人还有什么影响?

 

我想这组数据就是最好的回答: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22年12月5日,实名志愿者总人数达 2.30 亿,志愿队伍总数达 135万个,志愿项目总数1010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52亿小时。正如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执行协调员丁查德所说:“雷锋就是一个伟大的志愿者。”如今,数以亿计的志愿者,就是“活雷锋”。雷锋离开了,可在他的身后,千千万万个“雷锋”站了出来,传递着温暖和力量。


湖南政协新闻网

《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2月刊特别报道

 

雷锋精神的时代变迁

 

1940 年 12 月 18 日,雷锋出生在望城县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湖南和平解放后,雷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上了学、读了书,还加入了共青团。

 

1958 年,雷锋立志投身“祖国最壮丽的事业”,毅然来到工作环境和气候条件都很不适应的辽宁鞍钢,从一名学徒做起,一步步成长为模范工人。


湖南政协新闻网

雷锋拿出了自己制作的“节约箱”,对学生们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

 

1960 年 1 月,雷锋应征入伍。同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雷锋的履历事迹来看,他不仅仅是好人,还是能人。如今,在辽阳市弓长岭雷锋纪念馆里,还能看见雷锋在焦化厂作报告时介绍的三项技术革新成果,他当时在这里工作了 142 天。雷锋在工业战线共荣获 18 次标兵、5 次红旗手、3 次先进工作者。

 

能力背后,是青春的锐气,是坚强的意志,是恢宏的想象,是充沛的感情。对待困难,他说:“这些困难……‘纸老虎’而已。问题是我们见虎而逃呢,还是‘遇虎而打’?”对待学习,他说:“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善于钻。”


湖南政协新闻网

雷锋到汽车连后接手的13号车是全连有名的“耗油大王”,为了节约油料,他翻阅了许多专业书籍,请教了行家里手,最终把“耗油大王”改造成了节油车。图为雷锋在改制汽车节油装置。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年仅 22 岁。那青春的微笑,永远定格在人民的心中,成为一个光辉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变迁,雷锋精神也在发生着变化,但其倡导的向上、向善的力量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雷锋去世后的第二年,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一时间,学雷锋活动就成了全国的一件大事,到处都能看到学习雷锋的标语,“大喇叭”广播里也循环播放。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人甚至下定了一辈子去践行雷锋精神的决心。

 

在许多老人的记忆里,20世纪60 年代初,正值“大跃进”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国家非常困难,百姓生活也十分拮据。他们对雷锋的记忆更加清晰,对那个时代的很多人来说,雷锋的形象更加亲切,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符号。

 

到了七八十年代,“学雷锋”的热潮一直不减,“一切行动听指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和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这些概念成为那个时代学习雷锋精神的主旋律。除了助人为乐,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刻苦钻研技术,改进生产工艺。

 

雷锋曾经的战友、处处以雷锋为榜样、走到哪儿就把好事做到哪儿的刘成德老人曾回忆说,这一时期大家学习雷锋的觉悟更高了,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做好事、帮助人的层面,“国家正在搞建设,帮助国家的发展,也是雷锋精神的一部分”。那个时候的雷锋精神还表现为“集体主义精神”,每个人都把个人的荣誉和集体的荣誉联系在一起,为集体争光。

 

到了90年代,雷锋精神成为国人的共同价值取向,人人争当“学雷锋标兵”。相信很多“80后”有通过各种活动、书籍、电影去感知雷锋精神的时代记忆。那个时候,学校会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为孤寡老人演节目、到福利院看望小朋友。每次回来,老师还要求写一篇日记,很多人也都会提到帮助老奶奶过马路的例子。


湖南政协新闻网

20世纪90年代,百姓生活日益富足,学雷锋服务项目也发生了改变。修理话机、煤气灶、录音机等成为“雷锋日”的热门服务项目。

 

跨入新世纪,人们冷静地回忆过去,总结过去多年学雷锋活动的经验教训,科学地展望未来,使学雷锋活动健康发展。学雷锋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其中,网络的作用是巨大的。2006年,刘成德的儿子在一次跟别人开玩笑的过程中,无意中透露出自己的父亲是雷锋的战友。之后不断有人来采访,刘成德的故事在报纸上、网络上不断地传播,他一时间成了“活雷锋”的代表。

 

在刘成德的带动下,他所在的村子有了“雷锋广场”“雷锋路”,学校被称为“雷锋中学”“雷锋小学”,学校的学生组成学雷锋小组,“我看到身边的孩子也开始学雷锋,我的孙女跟着我一起义务清扫村里的街道,雷锋的精神一直没有断,它肯定会继续延续下去。只要我还活着一天,我就会继续做好事”。

 

2019年1月,这个做了一辈子好事的老人也离开了人世。但千千万万像刘成德这样的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前赴后继,涌现出一大批学雷锋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到勇拦惊马救下 6 名儿童而壮烈牺牲的“雷锋式好战士”刘英俊;从十余年如一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张黎明,到矢志不渝传承雷锋精神、被誉为“当代雷锋”的郭明义;从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的扶贫干部,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千千万万志愿者……学雷锋,已经升华为深入人心的自觉行动。雷锋精神已成为一种群体精神、大众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雷锋精神与志愿者精神同行

 

为什么说雷锋是一个伟大的志愿者?

 

从历史传承上看,雷锋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先行者。1960年11月,雷锋入伍不到一年就被沈阳军区工程部党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

 

自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蓬勃兴起,并一直持续至今,而“学雷锋,做好事”就是这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一个突出内容。

 

学者荆南翔总结学雷锋活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大特点:一是与旧中国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慈善活动不同,“学雷锋,做好事”是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二是与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志愿垦荒等活动也不同,“学雷锋,做好事”是社会绝大多数人响应参与的社会服务活动。

 

1984 年 3 月 4 日,共青团中央作出《关于表彰“青年服务队”“学雷锋小组”等青少年学雷锋先进组织的决定》,“学雷锋,做好事”开启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历史先河。

 

1989 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成立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团体,我国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历史就此开始。另一方面,在香港、澳门“义务工作”活动的影响下,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深圳等地率先开始了志愿服务的创新探索。

 

1987年,广州市诞生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中学生心声热线”,拉开了我国民间志愿服务事业的序幕。1990年,深圳市诞生全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46名来自天南地北的深圳人,成为深圳志愿者事业最早的实践者。此后,国内许多省区市也陆续产生不同类型、名称各异的志愿服务组织。

 

目前,在中国最为活跃、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便是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这两支队伍,而其中的青年志愿者则是长期以来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1994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青年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标志着现代青年志愿服务的真正兴起。随后,全国各省级协会也纷纷建立,志愿组织管理网络逐步形成,中国现代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活动、“保护母亲河”计划等一系列计划,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2008年,被社会各界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十多万志愿者驰援灾区;北京奥运会,各地青年志愿者踊跃参与,向世界彰显了中国青年人的蓬勃朝气和青春魅力。以上两大社会事件拉开了中国志愿服务全民参与的序幕。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新契机。来自全国各地的逾 200 万名志愿者,在长达184天的会期中为7300多万名游客提供了服务,新一代志愿者又一次大放异彩。


湖南政协新闻网

2010年10月,世博会结束,但上钢保畅通地铁志愿者大队的服务没有结束。图为志愿者戴安乐在回答乘客的询问。

 

多年来,志愿服务成为新时期人们学雷锋的主要形式。人们通过一个个无时无处不在的志愿行动,一个个制度化、组织化的“雷锋”群体传承着雷锋精神,实现着志愿行动与雷锋精神同行。

 

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尽管在时代背景、文化内涵、服务载体上有所不同,但价值取向高度一致,其内核和灵魂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雷锋精神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价值理念基础。

 

2001年国际志愿者年启动时,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 ·安南将志愿者精神概括为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信念。我国将其作为志愿精神的核心表达,并进一步将志愿精神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而雷锋精神则与志愿精神高度契合,属于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世价值。

 

当“雷锋”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符号,雷锋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雷锋精神在国际志愿服务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曾经美国一些青年志愿者在组成救护队时,将“雷锋”字样印在胸前,法国出现“老年雷锋”,荷兰有“牛仔雷锋”等。

 

雷锋精神的国际传播,也是在向世界讲好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中国文化自信的“中国故事”,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国际话语体系意义重大。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2期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