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莫凡:我以父亲为荣,以孕育他成长的家乡为荣
发布时间:2023-07-14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6月28日,坐落在衡南县的洛夫文学艺术馆开馆,洛夫之子莫凡再次回到故乡衡南。


1981年,洛夫53岁生日之前,他写了一首诗《因为风的缘故》,作为送给妻子的礼物。


这首诗,后来由莫凡配上曲谱,成为一家三代最熟悉、最喜爱的歌曲。1988年后,洛夫数次回到故乡衡南,每次都提笔写道:“为何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


2009年秋,洛夫携夫人、子女回到故乡衡南。这也是莫凡第一次随父亲回到家乡。在当时开幕的“洛夫国际诗歌节”上,莫凡深情地演唱了这首《因为风的缘故》。


“在父亲漂泊的大半生里,在父亲的诗歌里读懂了父亲那份厚重的乡愁。”近日,在接受政协融媒记者专访时,莫凡表示,这次他带着父亲的心愿回来了,也完成了父亲生前最后一个心愿。


湖南政协新闻网

6月28日,莫凡(左三)在衡南县参加洛夫文学艺术馆开馆仪式。


人物名片    莫凡:洛夫之子,台湾音乐制作人、歌手


政协融媒:您第一次回家乡衡南是什么时候?对家乡有何印象?


莫凡:我出生成长在台北,小时候对于湖南的印象,是父亲餐餐免不了的辣椒和衡南乡音。直至2009年,我陪父亲回到老家衡南相市旧居,并拜祭了祖父母的墓地。我看到了父亲那种来自于血脉的灼烧之痛、亲人间的关切之情,和生死分离的怅然遗憾。当时内心无比震撼的我蓦然惊觉:我不也是从这个地方漂出去的一颗种子吗?小时候印象里的辣椒和乡音,竟然在此幻化成了无处不在真实的场景。


之后我对家乡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我曾在北京工作12年,吃遍大江南北的美食,往往总会想起第一次回家乡的感受,也常会去找一家湖南老乡开的餐馆,点一盘辣椒炒腊肉。


政协融媒:在您眼里,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莫凡:在生活中,父亲还是恪守“中国式爸爸”的严父形象,吃饭要等长辈上桌、出门穿着要得体、与人交谈需重礼节……可我父亲是从湖南农村出来的,他哪学来的这么多规矩?在父亲衡南旧居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墙上有句家训“需以操作为荣”,此“操作”我解读为专业持续的实干,我想这样的“操作”或许就是传统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和无处不在的礼教规矩交相而成。


我从未听父亲批评过其他诗人的作品。他重视诗友的交流,尊重原创的意图。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我无意中发现,自己竟也照着父亲的这个准则——多与同行交流,不吝给后辈指点与提携。我想这就是父亲潜移默化地把豁达与包容传给了我。


政协融媒:您如何理解父亲一生的“乡愁”?


莫凡:在父亲自述前半辈子的家乡记忆里,是骨肉亲情的互动、是饭桌上的辣椒、是鬼子侵略的残忍、是冬天的大雪纷飞、是和母亲离别的车站……当听众的我,多半不能理解他那份自叹的乡愁,最后在他的诗作里我寻嗅到了那份乡愁,如“湖南大雪”“衡阳车站”“边界望乡”等等,并感同身受于他诗作中的乡愁。


在我人生的定义里,洛夫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现代诗人,其次才是我的父亲,我以洛夫先生是我的父亲为荣,并以孕育他成长的家乡为荣。


政协融媒:对于洛夫文学艺术馆未来的发展,您有何期待?


莫凡:十分感谢为洛夫文学艺术馆落成开馆的所有领导和幕后不懈努力的工作人员,我要给他们送上至高的敬意。


我期待洛夫文学艺术馆能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光之地。中国语言文字是全世界公认最难、最久远、层次最高的文化,而中国的诗是最高级别的文化代表。我希望能藉由洛夫文学艺术馆感染、触动更多人,将诗歌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是父亲生前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终极目标。


我的父亲,一生都保持着创作热情,即使在过世前2周,他还出版了最后一本诗集。虽然他已化成了五千年中国文化的一缕尘埃,但他秉持着中国传统,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希望藉由他这股坚持创作的力量,让中国文化持续发光壮大。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