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龙舟竞渡受到了全民热捧,一叶龙舟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传承与精神?
“端午佳节祭屈原,欣逢盛世舜尧天。喜有春风汨罗道,齐聚江中忆先贤!”6月21日,汨罗市屈子文化园内,伴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敲响长鸣钟,纪念屈原2300周年水上祭祀大典正式开启。
益阳“百米舟王”打破吉尼斯纪录成为世界最长龙舟,麻阳龙舟逆流60里参赛,广东鹤山中东西龙舟队“炸毛哥”燃爆全网,佛山南海龙船漂移激情四射……
一个个感人的龙舟故事,一帧帧龙舟竞渡的激烈场面,让人们在缅怀追思中感受正直磊落、忧国恤民、勇于探索的屈子精神的厚重,也在力量比拼中体会“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一起拼”的勇毅与激昂。
龙舟竞渡受到了全民热捧,这不禁引人思考:一叶龙舟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传承与精神?2000 多年来,我们纪念屈原,是在纪念什么?
《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7期 《龙舟精神,在纪念什么?》
溯源:“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节俗,赛龙舟往往被视为“救屈原”的象征。南朝《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隋书 ·地理志》记载,在屈原投江之后,“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鼓棹争归……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 你 说 他 惊 天 一 跃, 我 知 他 怀 沙 成神。”2300 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成为千古绝唱。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以纪念这位诗人投江殉国的爱国精神。
汨罗,是屈原晚年行吟求索之地、浪漫主义诗歌发源地,也是屈原文化传承地,被誉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诗歌原乡”。在这里,既有着深厚而丰富的龙舟文化底蕴内涵,也有着多元而精彩的龙舟文化表现活动。两千多年来,汨罗江弦歌不绝、桨声不断,端午龙舟文化在这方热土代代相传。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爱国诗人屈原曾在溆浦生活游历,并在此创作了《九歌》《涉江》等名篇。据传,屈原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投江,其噩耗五月十五传到溆浦。因此,溆浦人将五月十五作为“大端午”节来纪念屈原,并举行龙舟祭祀。
同时,还在溆水岸边建起了招屈亭、屈原庙,并在龙舟下水之后,竞渡之前,先到屈原庙祭祀屈原。屈原的完美自身、敢为人先精神,成了溆浦龙舟之魂。
传承了2000多年的龙舟赛,从来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它的背后流淌着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屈原爱国精神,跨越时空仍然生生不息的力量。
内蕴:家国情怀与求索精神
今年,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纪念屈原活动、龙舟赛事举办得如火如荼。这不仅留给观众欢笑与感动,更是看文化、见精神。
端午节前一天,汨罗举行了“屈原精神及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郑佳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屈原的家国情怀与求索精神,不仅仅是普世的,也是永恒的,他身上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者、塑造者、导引者。“屈原精神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表现出十分鲜明的时代价值。”
屈原是中国龙舟文化的缔造者之一,而龙舟精神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龙舟精神?
麻阳江口墟镇石眼潭村龙舟队冒雨溯江逆行 60 里,冲击六道险滩、翻坝、飘危险岔口,历时8个半小时,逆流而上去参赛。风雨虽大,逆流湍急,也无法阻拦其奔赴远方;摇桨不停、披波斩浪,自有人同行。麻阳龙舟随着整齐划一的口号,带着顽强,背着坚毅,迎难而上,不屈不挠,齐心协力,勇往直前。这种龙舟精神已不战而胜。
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北岸新村打造的全长99.9 米、宽 1.88 米,含 106 间仓,可容纳 420名划手的巨型双桡龙舟,成为“世界最大龙舟”,迅速火爆出圈、惊艳世界。
“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和费用来做这艘‘船王’,这绝不是心血来潮或异想天开。对兰溪人民来说,这是‘祖祖辈辈划龙舟’的这份情感所系。”赫山区政协主席陈铁军如此说道。
作为南海非遗项目,有着 500 多年历史底蕴的“桂城叠滘弯道赛龙船”,被网友戏称为水上速度与激情。
佛山龙舟划的是技术,广州龙舟划的是豪迈,麻阳龙舟划的是不屈的意志。“花式”赛龙舟、永怀屈原情,这才是中华民族之魂,这是
每一个中国人都该有的血性与精神气。上了一条船,就要一条心,朝着同一个方向。赛龙舟所蕴含的,不仅是文化的厚度、情怀的温度,还有历史的深度、精神的高度。
传承:龙舟青年“出圈”
而今,随着龙舟赛的火热,在“出海”和“入乡”间,划出了中国龙舟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承。
年仅 22 岁、首次担任“头桡”的中东西龙舟队队员冯伟浚,因其充满爆发力的划船动作和扒龙舟时奋力拼搏的表情所展现出来的勇猛气势而“火出圈”。
作为龙舟队员的年轻一代,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传承龙舟文化贡献力量,将“拔头筹、争上游”的龙舟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对不少回乡参赛的湾区青年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次龙舟文化的传承。这艘25米的龙舟上,满载着他们对自己家乡特色文化的骄傲。
传承,似乎是每位龙舟队员与生俱来的职责。如今,“ 95后”“ 00后”已经逐渐成为龙舟竞渡的主角,那些走下龙船的父辈仍然会在岸上投来关切的目光。
汨罗江畔夜训的龙舟上,总能看到稚气未退的小男孩们学着长辈的模样,撑着小船桨比划着,龙舟文化在他们心中也扎下了根。因雕刻的龙头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走红”的1987年生人张伟潮,除了日夜不停赶工雕刻龙头,还会抽空参与组织龙舟队夜训。
为什么这么拼?作为从小就被爸爸抱着坐上龙舟的新一代水乡人,张伟潮认为对龙舟的感情早已不是“热爱”二字可以概括,而是“这是时代所铸造、命运所安排的。说到底,就是传承的一种使命感”。
这些“龙舟青年”,正用他们的热情、能量带动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守正出新、守正出彩,为传统文化注入新动能,这或是这个端午最动人的景象。
我们期待,龙舟在更大的舞台上被更多人看到,龙舟所蕴藏的千年历史、磅礴的文化力量和独有的中国人的激昂精神气,能在更多人心里扎下根。
就像诗人余光中在《漂 给屈原》中写道:“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从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声,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从中国划向全球各个角落。”
文∣ 李飞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