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省政协向省委、省政府提交建议案:明确县城建设发展方向和定位
发布时间:2023-08-18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县域之光750-420(网站).jpg


今年以来,省政协深入开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课题调研,对比学习外省经验做法,并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委员开展政协云线上值班、发布热点话题等,广泛征求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形成了向省委、省政府提交的建议案,就“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从6个方面提出了20条建议。


夯实产业基础    

强化发展内生动力


针对县城建设规划编制科学性、持续性不强问题,建议案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县城建设发展方向和定位,分类施策。立足县城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等类型对全省县城进行合理分类,并为差异化配置资源、落实政策、评估绩效提供基本依据。通过差别扶持政策,引导经济较发达县城优化发展,促进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城加快发展,扶持欠发达县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按照我省“一县一策”现有政策和既定规划,合理把握县城建设的时序、节奏、步骤。


聚焦县域产业发展,建议案认为应把县城建设与调整产业解构、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结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效发挥产业发展对于县城建设的支撑作用,利用县城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引导大中型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县城。抓好县内现有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小微企业“小升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民营经济支持力度,着重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回湘投资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激发更多湘商回归的热情。


围绕县城园区建设提质,建议案认为,应支持园区主导产业的“链主”企业将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纳入共同供应链管理体系,提高园区产业链完整度。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充分依托县城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持续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镇及产业集聚区集中,将三产融合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将工业园区建成县城新区。



针对县城建设要素保障不足、筹资渠道不畅问题,建议案提出,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健全县城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统筹各类用地供应,盘活闲置土地、老旧小区等分散存量低效用地,推进改造再开发。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推动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团队下沉到县市,强化与县市政府和县域企业的创新合作。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县城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


为完善县域承载功能,建议案提出,要加强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打造15分钟生活圈,提升县城居民生活便利水平,减轻县城交通拥堵程度。


建议案从多个方面提出建议——


持续推进县城综合医院提标改造,推动县城医院与省市医院开展医联体建设,提升县城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加大县城学位建设力度,通过与省内名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提升县城中小学教育水平。


改善养老托育设施,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构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和残疾人康复等平台,完善残疾人辅助设施和无障碍通道。


补齐市政设施建设短板,实施县城道路交通提速提质工程。


推进县城数字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建设综合性、一体化县城智慧管理平台,深化服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提升县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为彰显县城文化特色,建议案提出,要加强县内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及革命文物、红色遗址、文化遗产保护,着力建设有文化、有温度、有特色的现代化县城,让新时代的县城能够延续历史文脉,留住美丽乡愁。


为夯实县城人口基础,建议案提出,应加大对人口转移的政策引导力度,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居住证制度,建立县城常住人口常态化统计机制。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将进城农民纳入县城就业服务范围,让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文|政协融媒记者 许望桥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