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从“走出去”到“聚起来”,“衡东印章人”王根生的31年
发布时间:2024-04-19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湘商湘情-650-400.jpg


衡东素有中国“印章之乡”美誉,是全国最大的印章材料生产基地,印章文化从明代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一群衡东人奔赴各地,将一枚枚传统印章“盖”遍天下,全国七成以上的印章材料由衡东人生产、加工、销售,还远销日本、韩国、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逾30亿元。


省政协委员、衡东县印章商会会长、衡东县恒印美印章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根生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印章人”。1987年,初中毕业的他成为一名学徒;1993年,他前往北京打拼,学习并积累销售和贸易经验;2008年,来到长沙的他,开办原子印章厂;2015年,他将印章产业从长沙迁回家乡衡东……依托衡东的印章文化和手艺走出去,又怀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回乡投资兴业,王根生把家乡的印章人聚在一起,致力把衡东“印章之乡”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湖南政协新闻网

王根生。  受访者供图


闯天下 回家乡


1993年,随着印章乡企和村企没落,从事印章产业的人员纷纷走出衡东,到全国各大城市需求新的发展机会,一些人就地开店开厂,让衡东印章走向大江南北。


“当时洣水镇金花村、金峨村的许多农户,通过印章制作和销售走上了致富之路,衡东县第一个万元户就是从事印章行业的,我深受启发。”当时20岁的王根生成为印章大军中的一员,他只身前往北京,从一个门店开始做起,推销衡东印章,从事印章材料批发。


时间到了2005年,35岁的王根生已在生意中结识了许多印章业的行家里手,也积累了销售和贸易资源,为此,他在北京房山区开办了一家印章材料厂,就此走上了创业之路。


“选择回湖南是在2008年,那一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当时湖南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家乡的发展令人刮目相看,许多印章人都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我也不例外。”那年,王根生将返乡第一站选在了长沙,开办了原子印章厂,产品由当初的木质印章转为光敏电子印章,规模从当年小小的作坊,发展成年产值达数千万元的工厂。


从1993年至今,王根生从事印章业已有31年。在他看来,印章行业是传统产业,利润率不高,必须脚踏实地、稳中求进,同时也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


“目前公司有几十项印章行业专利,产品品种200多个,国内外代理商近100家,这是企业发展多年积累形成的优势——在科技创新上敢于投入,在营销方式上敢于转型。”王根生这样总结企业的发展。


把印章人聚在一起


当被问及湖南为什么吸引企业家时,王根生自豪地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光辉灿烂的湖湘文化是湖南人的骄傲和底气,‘恰得苦,霸得蛮’的拼搏精神更是最吸引企业家的湖南特质。”


2015年,从父老乡亲的口碑中,从新闻媒体的报道里,王根生了解到衡东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营商环境的优化,于是决定把企业从长沙迁回家乡衡东。


“在外漂泊打拼久了,大家都想家了,更何况衡东有印章产业基础,比在其他地方发展更有优势,我愿做湘商回归的示范者。”王根生说,更重要的是,同行们抱团发展,有望将衡东印章产业做大做强,把衡东“印章之乡”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在王根生看来,衡东印章产业无论是在产品研发、物流运输等方面,还是国内外市场的产品占有率和信任度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立足家乡产业优势,回乡后的王根生扮演起桥梁纽带的角色,多次前往广州、上海和江苏等地招商引资,成功帮助衡东引进5家大型印章生产企业。同时,他还牵头组织成立了衡东县印章商会,建设了国内首家印章文化产业园——衡东印章文化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24亿元,三期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50亿元,可安排就业人员1500余人,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


“最有成就感的工作就是把家乡的印章人聚集到一起,大家同心协力打造印章文化产业园,一起努力把祖辈留下的传统产业发扬光大。”王根生充满信心。


如何看待衡东印章文化产业的未来?王根生认为,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市场和文化两个关键词入手,一方面要适应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另一方面要把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把文旅、文创、研学等新的内涵融入印章文化,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彭叮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