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
让全域旅游“活起来”“融起来”——省政协调研组赴河南陕西调研综述
发布时间:2024-09-28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图片


“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是省政协今年的对口协商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前不久,省政协调研组赴河南省、陕西省,围绕“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课题开展对比调研,实地考察了两省部分县市,收获颇丰。

 

做好统筹文章

生态、生产和生活系统化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石板岩镇有着“中国画谷”的美誉,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写生爱好者和实习艺术生超200万人次……调研组走进河南省林州市,感受到当地火热的文旅热潮。


全域旅游具有很强的融合带动功能,能够有力带动和促进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是一项涉及生态、生产和生活的系统工程。


林州市将“红旗渠精神”作为立市之本、兴市之魂,借助红旗渠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和石板岩自然风光积淀,以“国家研学营地”“中国画谷”品牌创建为抓手,打造了“研学+文旅+乡村振兴”一体化创新发展模式。目前,全市拥有1个全国特色小镇、4个省级特色示范镇、14个旅游特色村和120个规模以上旅游村。


图片


栾川县早在2011年就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将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统筹布局,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最大化,形成了集冰雪体验、温泉度假、森林康养、红色教育、科考研学、避暑休闲、田园观光等业态多元、特色各异的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全县拥有2个5A景区、8个4A景区、7个3A景区。


陕西袁家村成为乡村旅游的经典案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乡村传统习俗和村民日常生活当成资源,以村庄为载体,重构乡村生活,以幸福美好的村民生活样态吸引村外要素集聚。


“我省早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了建设全域旅游基地,打造国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发展全域旅游具有较好的基础。”省政协常委徐宏源建议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树立“全域”视野、“全面”思维、“生活”理念,深入开展调研,制定有效有力措施,做好生态、生产和生活统筹文章。


做好融合文章

融合城乡、文旅、产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省政协委员胡章胜说,覆盖城乡是全域旅游的空间范畴,乡村全面振兴只有在城乡融合中才能有效实现,必须做好城乡、文旅和产业的融合文章。


调研组来到河南许昌市,该市是2019年确立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目前人才、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城乡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乡村资产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基本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成熟有效。


其中,鄢陵县通过引导农户组建花卉企业、发展龙头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等方式,把花木种植产业打造成集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电商运营于一体的支柱产业。


图片


城乡融合发展在河南、陕西两省多地都有成功实践。林州市构建起“三色并举、三域共建、多业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探索出一条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陕西袁家村通过“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的产业格局,推动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同步发展。


“这些城乡融合的成功范例都值得借鉴。”胡章胜建议,进一步完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做好转化文章

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这为乡村资源、资产和资金的转化拓展了政策空间。


袁家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创新集体经济经营方式令调研组印象深刻。


如何将资源变资产?袁家村把原有的村水泥厂、预制厂等村办企业的闲置厂房、固定资产作为资本,注册成立了袁家村旅游发展公司。


同时,村里按每亩4万元的补贴标准,把572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按照自愿、自发的原则,把村民住房总估价的10%作为资本金投入到村旅游公司,推动资金变股金,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等多种类型产业,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调动村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


袁家村坚持“全民参与,入股自愿,钱少先入,钱多后入,照顾小户,限制大户,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发展出特色合作社股份制,让村民全民参与,村民都成为了股民。


林州市则充分依托乡村自然环境、乡土文化,在黄华镇西部片区、合涧镇洪谷山周边,利用农民闲置用房建设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和餐饮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其中,石板岩镇整合农户闲置宅基地、农房等资源,大力推进“三变”改革,使全镇闲置资源得到盘活。


“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实质是以旅游为载体,聚焦和盘活城乡更多的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省政协委员郭真明说,随着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乡村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处于低效或闲置状态,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机制创新,可以形成乡村振兴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动能。


郭真明建议,把握好农村土地流转这个核心,开展全省农村闲置资源情况调查,分门别类制定盘活资源的具体措施,提升我省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和质量。


做好分配文章

推进共同富裕和乡风文明


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是乡村内外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探索性事业,既是经济行为,也是社会治理。促进利益联结、实现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是落脚点。


如何调动村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完善多元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调研组在袁家村找到了走在前的示范样本。


图片


袁家村发展旅游是在没有旅游资源、人才、技术和充裕资金的条件下起步的,村党支部坚持以壮大集体经济为主线,带领村民探索出“支部+公司+合作社+股份制+农户”的“一体三化”股份合作方式。


在袁家村发展的各个关键时刻,都是党组织带领群众直面质疑,化解矛盾。村里推出“基本股、混合股、交叉股、调节股、限制股”等股权形式,将相关主体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促进了集体与农户利益的均衡发展和公平分配,成功解决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问题,以及“一村带十村”和外来资本、外来务工人员的共同发展问题。


为此,省政协委员胡立安建议,借鉴完善袁家村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的做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公平分配使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有机统一,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乡风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追求和关键所在。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


袁家村的发展中,制度始终如影随形。袁家村通过设立准入制度、监督制度、协商制度、教育制度、激励制度等,让制度管人管灵魂,制度调动积极性,制度攻坚克难、保障发展,促进了乡村文明。


“袁家村对商家的产品品质、口感、工艺都要经过激烈竞争和严格筛选,做到‘农民自己捍卫食品安全’,还设立了‘农民道德讲堂’。”省政协委员肖湘森建议,以全域文明创建为切入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全域文明和全域旅游,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把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蔡烨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