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强音。长沙市芙蓉区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做实全市文化中心、服务全省政治中心、争创全国商业中心、打造全球种业中心”为抓手,奋力打造现代化新长沙建设标杆区。
2024年,芙蓉区连续上榜赛迪顾问高质量发展百强区、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创新百强区、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入选2024夜间经济优选城区,其中高质量发展百强区连续三年实现进位。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产增加值居全省第一。
如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亿元楼宇接连涌现,岳麓山实验室跻身国家队,筑就中国种业创新高地……绘就了一幅幅芙蓉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聚焦融合发展 做实全市文化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
芙蓉区是长沙三千年不变的城市原点,文化底蕴厚重,做实全市文化中心大有可为。芙蓉区立足城市原点,打造城市根脉、思想魂脉、发展动脉三条文化脉络,厚植“一点三脉”城市文化底色。
其中,城市根脉是从白果园、化龙池等老街巷,经袁家岭、湘绣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遗址,到东沙古井、马楚古国的历史文化线;思想魂脉是从《湘江评论》旧址、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到小吴门、迎解古樟,再到湖南革命军事馆的革命文化线;发展动脉是从国金中心经中国黄金街、长沙戏剧街,到浏阳河婚庆园、隆平水稻博物馆,再到岳麓山实验室、自贸区块的现代文化线。
文旅产业老树发新芽。“建湘坊”茶文化街区更新项目顺利签约,柏悦酒店、季高兔窝窝亲子乐园、东茅街茶馆火爆开业,保利中环体育产业园投入运营;长沙首部新国风幻境秀《新刘海砍樵》广受欢迎,实现传统花鼓戏年轻化“突围破圈”;扬帆夜市获评第二批湖南省夜间经济消费聚集示范区。
新国风沉浸式戏剧——新刘海砍樵。
芙蓉区坚持以文兴业,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品质建设袁家岭中央文化区,加强与省图书馆、省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省湘剧院、湖南大剧院等驻区文化单位联动,促进湖湘文化艺术数字化转型,延长特色街区、传统艺术的“生命”。深挖浏阳河文旅资源,优化一河两岸景观布置、业态规划、场景打造,提升“十里画廊”文旅体验。做精五一商圈文旅品牌,打造国金中心高端风、白果园文艺风、都正街国潮风、省粮食局和长沙剧院复古风等沉浸式文旅业态。
袁家岭中央文化区蓝天碧草。乔育平摄
同时,坚持以文惠民,加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推动湘绣、湘剧、花鼓戏等进校园,打造一批“戏曲进校园”特色学校和京剧传承基地;鼓励打造示范性非遗传习所,支持湘绣、和香等非遗项目创新性发展。提升区文化馆、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群众身边的“文化客厅”和科普教育基地。
聚焦首善标准 服务全省政治中心
长沙市芙蓉区是中共湖南省委所在地,是承担全省政治功能的中心城区,也是长沙的窗口和形象。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
为建设精美芙蓉,芙蓉区推动广告招牌“规范化+个性化”提质,全面提升五一大道、东二环、人民东路、远大二路、营盘路等道路品质,打造八一路、车站路、双杨路、红旗路等一批精品线路,确保城市路面、立面精美有序;精细化开展清扫保洁,保持市容环境常态精美。
如今,芙蓉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2024年,123个城镇老旧小区、57栋危旧房屋完成改造,人民路芙蓉隧道、王家垄路西段、红湖路等6条道路建成通车,新改扩建停车场15座,新增停车泊位8943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数率先全省过“千”,人居品质大幅跃升。推门见景、开窗见绿、出门见园的诗意生活在芙蓉成为标配。
走进湖南米粉街,八一桥社区就业微市场便映入眼帘。这是芙蓉区打造的为群众提供招聘求职、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创业辅导等就业服务的“直通车”“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现场,前来登记求职或为自己的子女来咨询的人群络绎不绝。2024年以来,芙蓉区千方百计促进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56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增进民生福祉,芙蓉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更大力度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加强区属中学与集团本部联动,打造更多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率先全省构建基层胸痛救治单元防护体系,“一病房四中心一平台”顺利落地,促进大型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2024年,芙蓉区27件省市区重点民生实事62个项目圆满完成。“一老一小”服务稳步改善,新增普惠性托位700个,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368户,新建老年助餐服务点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5家。文体服务提标扩容,建成标准化社区综合文化中心5个,新增健身场地设施18个。
同时,守牢安全底线,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大力推进重复访治理和积案化解。扎实抓好消防安全、燃气安全、防汛备汛等工作,五一商圈等人员密集场所城市运行安全机制不断完善。
芙蓉广场车水马龙、楼宇霓虹 。
闹街静巷——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
聚焦掐尖破零 争创全国商业中心
行走芙蓉大地,处处是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452米的湖南第一高楼长沙国金中心内,“首店”云集,顾客接踵摩肩,如今,超380个国内外品牌在此汇集。开业短短几年,凭借“国际化、潮流范”的特质,这里已成为省内首屈一指的商业地标和城市“名片”。
三湘第一高楼——长沙IFS国金中心。
为持续提升消费能级,芙蓉区强化五一广场、袁家岭等核心商圈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落实以旧换新政策,提振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繁荣首店、首发、首牌、首展“四首”经济,将国金中心打造成“内地的海港城”。
从长沙国金中心出来,横过解放西路,就到达白果园片区东茅街茶馆。5000平方米市井老茶馆里人声鼎沸、座无虚席,开业3个多月来,这里日均接待超10000人,每天卖出3000多杯茶、3000多个包子,迸发出强劲的消费活力。
从白果园到国金中心——透视传统文化街区与现代商贸中心。
楼宇经济蓄能增势,芙蓉区坚持高端化、专业化方向,统筹国金中心、世茂环球金融中心、敬天广场、佳兆业广场等楼宇资源,构建沿五一大道高端楼宇集聚带。做强中石油大厦、律政大楼等7栋专业楼宇,促进楼宇与街区、与社区融合发展。新培育税收亿元楼宇1栋,重点商务楼宇净去化6.4万平方米。
支柱产业能级持续提升。金融业加速发展,小康人寿、阳光财险等5家金融机构省级总部签约落地,金融业增加值达335亿元。高端商贸繁荣发展,引进首店、旗舰店11家;加速释放政策效应,带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消费18亿元。
长沙市芙蓉区坚持高精尖发展方向,积极融入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示范效应、标杆意义,全力争创全国商业中心。
聚焦成果转化 打造全球种业中心
种业是芙蓉区一张响亮的国际名片。
跨过浏阳河,来到岳麓山实验室。这个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种业实验室(农大农科院片区)已进入全面实体化运行阶段。230个团队、2000余名科研工作者扎根于此,在水稻、鱼类、茶叶、生猪、油菜等多个领域潜心研究,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为农民稳定增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隆平水稻博物馆。
芙蓉区抢抓岳麓山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机遇,服务种业核心技术攻关。依托7名“两院”院士优势,为湖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中科院亚热带所等驻区科研机构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属地服务保障。加快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隆平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为院士、创新团队、高校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推进隆平片区开发建设,加快西龙片区、远大路沿线片区城市更新,完成张公岭城中村改造用地等土地出让。推进隆平片区14所中小学建设。启动湘雅二医院新院区建设,完成自贸大厦主体工程,实现东湖公园建成开放。
畅通自贸区块开放通道,去年,在芙蓉自贸的积极对接下,“引进来”和“走出去”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马达加斯加羊肉实现准入,非洲羊肉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美的集团相关标准成为马来西亚国家冰箱行业准入执行标准,国内民企“标准出海”实现“破零”。今年将依托植提基地和标准化产业集聚区,搭建种质资源进出口及成果转化平台,服务隆平高科、袁氏种业、爱非利加等龙头企业拓展与非洲、中亚、南美洲投资合作,推动“一粒种子走向世界”。
现代种业优势地位持续巩固。区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经验获农业农村部推介,新引进产业链企业66家,总量占全市七成,产值规模居全国种业园区前列。
芙蓉区牢牢扛起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发挥智力资源荟萃、龙头企业聚集、开放渠道畅通、多重战略叠加的优势,打造全球种业中心。
温婉浏水,蜿蜒盘旋,一路向西;泱泱湘水,一路奔涌,径直向北。长沙市芙蓉区在两水相望的长沙城东,孕育出万千气象。
□ 蔡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