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
传统戏曲“上新”更“上心”,湖南戏曲院团创新答好两道“融合命题”
发布时间:2025-04-18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调研走访--650-400.jpg


2024年,湖南接待游客超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文旅业成为全省第四个万亿产业……耀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的深度交融,融合发展让诗和远方不再遥远,展现出一幅幅绚丽的时代图景。


近日,省政协调研组深入部分省直戏曲院团开展调研,详细了解各院团场馆提质改造建设、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文科旅融合新探索等方面情况。


2024年,湖南先后推出花鼓戏《新刘海砍樵》、湘剧《聂小倩》、京剧《一念·橘洲梦》等一批旅游演艺剧目,深受观众喜爱。如何答好文科旅融合发展命题?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省湘剧院、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以实际行动积极探索,给出了各自的精彩答案。


创作领航 赓续“京”华传承


2024年,湖南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其中,第八届湖南艺术节共展演28台新创大型舞台剧目、14台复排传统经典戏曲剧目、30个新创小戏小品和14台群众文化活动。此外,全省2024年开展了“送戏下乡”文艺惠民活动16500多场、“非遗六进”活动2100余场次。


从剧本创作到反复打磨,从演员排练到舞台呈现,在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背后,湖南各院团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演员们用细腻表演重现经典传奇,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经典戏曲剧目,极大地促进了湖南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传播,让文化的种子在三湘大地生根发芽。


在新编京剧《皿方罍》中,通过演绎湖南博物院镇馆之宝、皿方罍器盖合一、完罍归湘的故事,歌颂了广大文博工作者坚守初心、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是我国首部文博题材新编京剧。


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王晓林介绍,近年来,该中心从湖湘文化资源中挖掘和提炼素材,精心创作了《辛追》《军礼》《一封家书》《梅花簪》《向警予》《皿方罍》等多部新创剧目。


2019年,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与湖南博物院合作打造了马王堆复原动态展《一念·辛追梦》,项目被纳入“湖南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是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目前,该展已在湖南博物院演出900多场,平均上座率达到90%以上,累计观众近10万人。


2024年,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推出了“一念”系列的第二部《一念·橘洲梦》,展现“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与弘扬。王晓林说,今后将在演艺征程中持续发力,努力将“一念”系列打造为湖南文旅领域的闪亮招牌,助力湖南文旅深度融合。


“文旅融合是双向奔赴的,文旅融合要突出‘人’。”在省政协委员、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张璇看来,人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优秀传统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文旅交融  焕彩“湘”音流芳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湘剧《拜月记·离鸾》选段精彩亮相戏曲《声动梨园》节目——这是湘剧首次登上央视总台春晚,实现百年湘剧春晚“零的突破”。


省政协委员曹威治分享了参演的感受:“春晚的创作让我深刻体会到全息投影与湘剧高腔相遇的魅力,这种‘科技+戏曲’的创新,让观众看到了乡愁,直呼‘把戏演得这么潮’。”


这段经历也让曹威治对于“文化+科技”有了更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她建议,要建好戏曲数字资源库,让经典剧目能够活下来;通过打造“湘剧+红色旅游”品牌,把湘剧红色经典剧目改编成沉浸式的实景演出;搭建非遗融合平台,与高校合作开展“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让湘剧焕发新的风采。


近年来,省湘剧院在文旅融合的赛道上主动出击,积极探索前行路径。2024年,省湘剧院用心打造的沉浸式新中式湘剧《聂小倩》在湘江剧场完成首演。作为首部湘剧文旅融合作品,一举打破了湘剧在旅游市场长期以来的沉寂与空白,迅速收获观众们的喜爱。截至目前,这部湘剧已累计演出52场,观众8000余人次。


“今后将根据观众需求和市场变化,持续修改打磨沉浸式新中式湘剧《聂小倩》,拓展营销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剧场知名度,促进文旅融合。”省湘剧院院长郑声宏表示,下一步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湘剧特点的文创产品,同时积极拓展民乐市场,寻找与企业、政府机构、文化活动等的合作机会,定制符合市场需求的民乐演出项目。


创新破圈  赋能“花鼓”新程


提起花鼓戏,《刘海砍樵》必定榜上有名。传统戏曲如何“破圈”?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通过打造新国风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文化与娱乐,以其独特的花鼓戏“湖湘艺术范”和创新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成功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广泛关注。


《新刘海砍樵》自2024年4月上演以来,演出170余场,超1.8万人次观看,年轻观众占比达七成,荣登湖南省十佳旅游演艺项目榜首,实现了传统戏曲在都市流行度上的“破圈”。


“今后将推出《新刘海砍樵》2.0版本,开展与网红场馆、综艺、明星互动,着力打造湖湘文化名片。”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陈争光介绍,将打造戏曲数字化科技展厅,运用投影与特效技术推动花鼓戏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鲜明的湖湘文化特色和对当下社会的强烈关注融入艺术创作,创作了《桃花烟雨》《蔡坤山耕田》《夫子正传》《火宫殿》《审猫》等优秀剧目,深受观众喜爱。


舞台是演员的根基,也是艺术展现的核心阵地。在省政协常委、一级演员叶红看来,“演员不能只限于舞台,要借助不同平台和新媒体技术,让花鼓戏突破地域限制,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探索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让更多人感受花鼓戏的魅力。”


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张吉建议,以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省湘剧院、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三个院团为核心,通过建设文化街区来打造看一场戏、游一座城、品一方文化的全链条体验。


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主任雷鸣强认为,从湖南骄傲到走向国际,传统戏曲要保护好、传承好,活下来、火起来,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要做到科技赋能、文化铸魂,做好与旅游结合的文章、人才队伍建设等文章。


调研组建议,因地制宜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以科技赋能不断探索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新模式,进一步激活湖湘文化创新活力;持续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彭叮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