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佘湖山,因山之主人佘朝奉,号湖山,而得其名。史书略记,佘朝奉为唐代山西雁门人,其它无从可考。佘湖山分大小两座,大佘湖居邵东余田桥镇,又名小云山、凤凰山,山高不足500米,为衡山延脉,乃道脉法尊妙寂真人生前修道福地。
小佘湖山居邵阳双清区,古时宝庆府所在地。公元755年,申泰芝仙逝,朝庭令宝庆府建道观,塑像祭祀。因邵东佘湖山离治地宝庆府较远,来往不便,故择邵阳山地建道观,从此,这里称佘湖山,所建道观称佘湖道观。
两座佘湖山,道法相牵,阴阳相生,可谓同宗同脉。唐时,妙寂真人申泰芝手持拂尘,从古潭州入大佘湖山,进云山观,炼丹采药,把脉问诊,接济苍生四十年,道上声名显赫。唐玄宗召其进京,封其为国师,御笔赐匾“云霖祠庭”。大佘湖山盛极一时,天炉地鼎,香火缭绕。
道观后山的飞来石,落在雷公岩肩头上,至今纹丝不动,稳屹虔诚,无有慌乱。可见,道非常道,石非常石。
古时,大佘湖山四面清幽,山中泉咽危石,古柏清悠。飞来石、石凼不老泉、狮子岭、莲荷山,形神俱备,物物相随,皆为神来之品,自带仙灵之气。
山上的云山观,从妙寂真人申泰芝的拂尘中走过来,经过宋、元、明、清多个朝代,几毁几建,身上的道袍不知换过多少件,先为云山观,后改雷公祠,再到云霖祠庭、云霖寺。那条黑白太极鱼,贴着佘湖山的面颊,一路游来,将道家的清安,带到了资水之滨。
尘心锄不尽,本性总栖真。妙寂真人仙逝1300多年后,小佘湖山以云山观为道源,重塑玉清宫福地。道观依宫殿布局,飞檐斗拱,红墙环簇,在道法丛林中,颇显声威。
石制牌坊威耸,高瞻于峭壁高台。六进九重庭院,顺势梯延向上,各展平台、呈显伟岸之姿。随便站在哪座楼阁中,拂尘一挥,便有清风引路,琴音徐来。
估计连妙寂真人也料想不到,玉清宫的黄道吉日,来得如此圆尊。看!庭院当中,几位高道,脱下道袍,走入太极图中,凝神屏气,双手轻舒,抱圆环挪,云手、推手、肘底捶,圆浑鼓壮,柔中带刚,道法之功,蓄有江河不竭之力。
过去,大佘湖山上的修道之人,靠山中采药,悬壶济世,方可混口饭吃。现在,小佘湖山香火鼎盛,道观中的日子悠然,驯鹿养鹤,凿洞清修,竹篁摇曳中,湖山逍遥,钟鼓自乐。
在玉清观的楼台树荫下,品两泡茶,听吴理之道长讲佘湖山的道法机缘,总感觉超逸之中,仍存有不少世俗的牵挂。我问他:“这么多信众在此修行,可否同心同道?”道长笑着说:“心机各异,道法相通,活得畅快了,就算同心同道。”我又问:“同样是杀人,有可能是残害忠良,有可能是为民除害,道人对此持何理?”道长稍作停顿,答道:“法家之事,兵戎相见,主善者为道。”
由此看来,吴道长看清了世理,修得了心法,算得上高道。
绕过道法丛林,走出道檐相牵的清净,便落入了城市的风檐下,人声鼎沸,车流如织。好在道观之恻隐小径,无数的蜜蜂、蝴蝶偎着山花和草丛,嬉戏在道法天机中,那份自在,无尘无念,相拥相簇,和天上白云一般的惬意。
在玉清宫香案前,有人在上香,但点燃的香火一下灭掉了,香客眉头紧蹙,未敢吱声,有位道人走过来,折断了炉中香,并递上了另一把,说:“那香受了潮,与人生病了,打不起精神,同样一个理,不必放心上。”呵!道人智慧,不捆绑内心,憋屈自己,不伤及他人,这可能就是问道佘湖山的收获吧。
文 | 骆志平 图 | 赵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