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瓶装的陈皮山楂水,到即冲即饮的黄芪当归茶包,再到添加药食同源成分的中药奶茶,这个夏天,中式养生饮品以更便捷、多元的方式进入消费市场。
政协融媒记者近日在长沙走访,发现多款中药茶饮产品成功“破圈”,受到关注和追捧,而且各商超、便利店货架上的“中式养生水”也颇受消费者青睐。尤其是年轻群体,正将手中的“冰美式”替换为壶中的新中式茶饮,展现出对中药茶饮的浓厚兴趣和高度认可。
采访中,省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邓奕辉提醒,新中式茶饮本质上仍属于中药范畴,因此在饮用之前应当首先经过中医的辨证施治,以确保其适宜性与安全性。
入夏以来,新中式茶饮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图为长沙一家茶饮店内的招牌上展示着新中式茶饮品类。 政协融媒见习记者易永艳摄
“新中式”茶饮受热捧
“饮品卖爆了。”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附近的一家新中式茶饮店内,一位正忙着处理堂食和外卖订单的店员告诉记者,下午4点不到,店内主打的“神仙黄精茶”和“陈皮祛湿轻”均已售罄。最近每天的备料都不够用,热门款熬4锅都不够卖。
该店的养生饮品均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药食同源膳食部出品,针对年轻人的睡眠、祛湿、减脂等需求,在传统中药材草本配方的基础上,推出了4款养生饮品。与此同时,店内还展示着养生饮品的中药材原料及配方,供顾客了解。
在2024年夏天,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合湖南人的体质特点,推出“乌梅甘露饮”,一上市就受到热捧。
除了专业医疗机构,长沙的大街小巷也涌现出不少中式茶饮养生品牌。记者在五一广场某新中式茶饮连锁店内看到,展示着“暖暖炖补方”“药食同源方”“草本特调方”等近20款饮品,价格在12.8元至22元不等。该店宣称主推养生饮,半年内已在长沙开出5家分店。
不仅是线下茶饮店,这股中式养生饮品的风还吹进了各大商超。
长沙市岳麓区登高路是进出岳麓山南门的必经之地,在登高路一家便利店内,玫瑰黄芪饮、红豆薏米水、五黑茶、四宝茶等新面孔占据饮品柜“C位”。这些饮品大多选用枸杞、薏米、陈皮、山楂等常见中药材原料,通过熬煮、萃取等工艺制成,在包装上还标注“0脂0糖0咖啡因”“配料干净”等字样。
“入夏以来这几款养生水卖得特别火,很多顾客反馈这些养生水口感清甜,不像传统中药那么苦涩,接受度更高,不少从岳麓山上下来的游客都是几瓶几瓶地买。”店内工作人员介绍。
养生与风味叠加下的消费选择
“作为常年戒糖又嘴馋的养生党,中式养生饮品完全击中我的需求,几乎每周都要来上一杯。”消费者陈欢告诉记者,她来自一个中医世家,从小闻着药香长大。这些中式奶茶使用党参、桂圆、菊花等常见中药材,比白开水好喝,比普通奶茶放心。
“现在喝奶茶都能养生,打工人必备,姐妹们快冲!”“养生和美味双重体验,本熬夜冠军终于找到续命神器了。”……在小红书上,新中式茶饮的话题吸引了114.3万条讨论,2.5亿网友围观。越来越多网友化身“野生推荐官”,晒出中式养生饮品的打卡体验,也吸引着不少跃跃欲试的潜在消费者。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养生茶饮市场规模为411.6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千亿元。随着“养生经济”兴起,商家们结合年轻人的生活、饮食习惯,推出的新中式养生饮品正在圈粉年轻人。2022年,新华网联合汤臣倍健、京东健康联合发布的《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中国18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健康养生消费人群的83.7%,“药食同源+滋补类”成为新生代消费选择。
位于长沙市天心区药王街的一家新中式茶饮店开业不到一个月,该店店主就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该店不少回头客来自在这条街上摆摊的“4050后”大姐们。“这说明新中式茶饮的风,也悄然吹进了年长人群的生活,让她们放下了保温杯,开始尝试养生与风味兼具的新式茶饮。”
在邓奕辉看来,中式养生饮品在市场上的火热并非偶然现象,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选择中式养生产品的背后,是对中医养生文化的认可和传承。同时,养生饮品以一种轻松、时尚的方式传播,打破了中医药文化在年轻人心中晦涩难懂的固有印象,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
保障饮用安全需自律与他律
中式养生饮品持续走红的同时,也引来不少质疑:中药加入饮料里,安全性如何保证?新中式饮品的“轻养生”概念与传统中医的“一人一方”是否矛盾?真养生还是“智商税”?
人参、菊花、决明子、金银花……天心区一家新中式茶饮店内,展示着几款招牌饮品的中药材原料。
“店里总共使用50多种中药材,在合理配比的前提下兼顾口感,研发出13款饮品。”该店店主介绍,店内所用药材全部来自国家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中的物质,即药食同源物质,同时每款饮料中使用的中药材料也有详细标注。
国家卫健委2021年印发《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明确了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的物质应当符合的要求及条件。目前,已公布的药食同源物质共有106种。但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现行法规虽对药食同源物质的生产经营有一定规范,但不足以完全保障消费者安全。
“《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尚存在部分物质归类不明、未明确剂量及适用人群等问题。”邓奕辉认为,一些产品盲目夸大功效,却并未标注适用人群、禁忌等信息,而同款产品又难以覆盖复杂体质需求,长期盲目饮用可能导致“误补”或“误攻”。
“这需要自律与他律的双向奔赴。”邓奕辉呼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把“规矩”立明白,为行业系好“安全带”;企业保持诚信经营,不过度夸大药效,盲目添加,从源头上保障药材质量,规避潜在风险。建议消费者先通过中医师辨证体质,再选择个性化养生方案,避免以“功效标签”替代专业诊疗。
文 | 政协融媒见习记者 易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