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协调研组在位于长沙县的桑植县“飞地经济”产业园,围绕“提升大湘西地区开发水平”课题开展调研。调研组认为,桑植县“飞地经济”产业园是提升大湘西地区开发水平的有益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有助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桑植县与长沙县,前者是位于大湘西地区的边界小县,后者是省城长沙的经济强县,二者因何结缘?桑植县的产业园为何“飞”到了400公里之外的长沙县?这样的合作模式又催生了怎样的发展动能?
桑植县·长沙县“飞地经济”同飞工程展厅。 政协融媒记者 谭钧铭摄
探索
从对口帮扶走向同飞共舞
长沙县和桑植县的渊源,要从2021年说起。当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乡村振兴对口帮扶的通知》,明确由长沙县对口帮扶桑植县。
2022年7月,桑植县“飞地经济”产业园在长沙县开园,在全省率先探索创新“反向飞地经济”新模式。桑植县委书记曹飞介绍,在长沙县对口帮扶支援下,桑植县找准县域经济突破点,推动“飞地经济”发展,奋力蹚出跨越式发展新路子。
“飞地经济”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区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桑植县“飞地经济”新在何处?一般而言,“飞地经济”更多是经济较发达地区“飞入”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桑植县“飞地经济”,是由欠发达地区飞入经济发达地区,是一种“反向飞地”新模式。
桑植县立足发展条件和生产要素上与长沙的差距,广泛征求在外桑植籍企业家意见,一改传统飞地模式,与长沙县达成了反向在长设立“飞地经济”产业园的共识,两县合力招引企业入驻。
为此,长沙县专门为桑植县开通绿色通道,从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开辟对口帮扶造血新途径。两地以“集约用地、优势互补、共建共赢”为目标,共同打造“异地生产、税收、外贸指标共享”的合作机制。
桑植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物产,拥有“张家界大鲵”“桑植萝卜”“桑植魔芋”“桑植蜂蜜”“桑植白茶”“桑植茶油”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桑植“飞地经济”产业园在长沙的落地,不仅为桑植本土企业打开了一扇新的展示窗口,而且也有助于长沙县的发展,两者的关系从对口帮扶走向共赢发展,实现同飞共舞。
特色
“一园三区六中心”协同发展
开园之初,桑植县就擘画了“一园三区六中心”的发展蓝图,即“飞地经济”产业园“一园”,众飞区、同飞区、腾飞区“三区”,产品展示推介中心、企业创业孵化中心、劳务协作交流中心、产业承接服务中心、对外贸易创新中心、总部经济发展中心等“六中心”,并配套建设桑植县·长沙县“飞地经济”同飞工程展厅、桑植特色馆、劳务协作交流室等基础设施,把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一同谋划,将企业当前产能和中长期需求一同考虑,做到思想同飞、制度同飞、发展同飞。
桑植县“飞地经济”办公室主任朱玉婷参与了“飞地经济”产业园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她介绍,根据规划,众飞区设立于长沙县的有色地勘大厦,承担产品展示推介中心、企业创业孵化中心、劳务协作交流中心、产业承接服务中心等职能和任务,提高桑植“三叶两材”(茶叶、粽叶、烟叶、中药材和食材)等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力;大力培育扶持潜力企业在园区扎根、发展、成长;引导桑植劳动力流向省会城市长沙,强化用工保障服务;增强承接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转移的能力。
近年来,桑植县“飞地经济”产业园紧紧围绕“五个一”即“搭建一个平台、杀出一条血路、积累一批经验、培养一批干部、孵化一批企业”推进工作。设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临空区(以下简称“自贸临空区”)的同飞区,通过建立对外贸易创汇中心,拓宽进出口渠道,已实现进出口额2.3亿元。接下来,拟在长沙县选址打造的腾飞区,将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中心,为促进资源整合、提升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竞争力,发展培养一批行业主力军。
桑植县“飞地经济”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谷爱萍“变身”主播,开启带岗助力就业直播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谷爱萍介绍,自产业园开园以来,园区就在劳务协作交流中下足了功夫,目前,稳定在长沙地区就业的约有1070人,为桑植人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新路径。
赋能
向发达地区借才引智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桑植县“飞地经济”产业园还肩负着为桑植发展吸引人才的关键作用。在长沙丰富的人才、科研资源等“养料”滋养下,产业园通过与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加强联系,为处于大湘西地区的桑植输送创新人才。
在联系“飞地经济”工作的桑植县政协副主席庄义恒看来,飞地发展产生了3个方面的实效:一是以小投入获得了大回报,园区的实际投入产出比很高;二是以小舞台连接了大世界,联通了与省会城市之间的新通道,借助飞地,在招商引资、企业孵化、外贸出口、劳务输出、产品推介等方面表现亮眼;三是以小切口推动了大改革,在园区建设和利益共享等方面创新做法,在产业服务方面推出了一些创新举措。
朱玉婷坦言,以桑植目前的条件,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相对有限,但如果能够将研发端放在长沙,可以极大提升引才引智的吸引力,实现研发在长沙,转化生产在桑植;销售在长沙,资源利用在桑植;窗口在长沙,经济发展在桑植。
桑植“飞地经济”的发展,也得益于政协委员的助力助推。
2023年5月17日,致公党湖南省委会和桑植县在长沙县桑植县“飞地经济”产业园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在“致公—桑植”科创咨询专家团中,不乏北冰、刘东波、戴鑫汶等省政协委员的身影。
桑植县政协委员莫洪平提交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飞地产业园”建设的建议》,提出继续推动区域协作,进一步梳理桑植优质产品信息,打通两地供销渠道,搭建桑植企业与省内外企业沟通合作桥梁,持续推进“桑品入长”;持续与长沙联动推进劳务转移,促进桑植籍劳动力在长沙就业增收;进一步推动产业协作,结合长沙县产业优势和桑植县资源禀赋,推动符合桑植发展的优势产业有序向桑植转移。
腾飞
成效显著,未来可期
对桑植来说,建在长沙县的“飞地经济”产业园不仅可以联通长沙县和张家界异地商会,发挥商会聚智聚财聚力平台作用,促进湘商回归、资金回流、资源集聚,也可利用长沙县政策、交通、人才等方面优势,引进招商难度较大的“高精尖”产业项目。
近年来,桑植县“飞地经济”产业园立足“一地两园”重点,推动产业承接转移,充分围绕桑植产业开发区“一主一特”、桑植文旅资源、农业资源等优质资源禀赋,先后前往北京、深圳、南京等地进行招商推介,引导湘商回归。朱玉婷介绍,桑植县在外打拼的人有回到家门口创业的想法,但桑植的区位条件与创业需求有时并不匹配,而长沙完全有能力承接这些湘商回归的项目。
目前,园区累计招引企业200余家,现有入驻企业195家,实缴税收6334万元,孵化实体企业29家,与11家研发类制造成长型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不仅如此,“飞地经济”的发展,还在思想和制度层面为桑植带来了新风貌,在经济发达地区发现、形成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推动了桑植县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比如,在“飞地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可实现一站式服务,由工作人员代办,一日之内完成办结。相关经验在桑植产业开发区得到推广,由政府工作人员协调实现了全程代办,实现了一站式服务。
绿水青山的资源禀赋与现代产业的创新动能,正在推动桑植县形成“飞地落一子、全盘皆盘活”的战略突破。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郭俊杰 谭钧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