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数字化转型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5-06-20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持续推进,教育系统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级各类院校的战略性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数字化转型不仅涉及教学模式的革新,更关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当前高职院校在智慧校园建设、混合式教学实践、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在教育理念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系统协同机制等方面仍面临现实挑战。


理念革新:构建数字时代教育新范式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教育应用,正在重构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体系。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高职院校亟需建立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应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发展模式转变,将教学空间拓展为整合数字资源、智能工具和学习数据的多维交互场域。研究表明,采用智能学习系统的课堂,学生参与度较传统课堂提升41.2%。


实践层面建议构建三级推进机制:首先,建立常态化教师发展平台,通过教育信息化主题沙龙、数字教学案例研讨等形式促进理念更新,例如某国家示范高职每月开展“数字教育创新工作坊”,累计培训教师1200人次;其次,实施精准化能力诊断,基于教师数字素养测评设计分层培训课程,可参照《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能力标准框架》设置基础、进阶、专家三级认证体系;再次,构建智能化教学支持体系,依托学习分析系统实现学情实时监测与教学动态调整。典型案例表明,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的模块化课程重构,可使知识点掌握效率提升23%。建议设立校级智慧教学改革专项,建立“申报-实施-评估”闭环机制,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如在数控技术专业试点“虚拟仿真+真实操作”的螺旋式教学架构。


能力重构:培育教师数字教学新素养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师角色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数据解析者和技术整合者。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高职教师数字教学能力达标率需进一步提升,其中教学设计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成为主要短板。这要求院校构建系统性教师发展体系,重点提升三大核心能力:数字资源开发能力(包括VR/AR教学资源制作)、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涵盖同步异步教学策略)、教育大数据应用能力(涉及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


建议实施“三维度四阶段”培养计划:在能力维度上划分基础操作,如智慧教室设备使用;融合应用,如跨平台资源整合;创新引领,如AI教学助手开发三个层次。在发展阶段上设置诊断评估(采用EPSS绩效支持系统)、定制培训(匹配个体发展路径图)、实践提升(开展教学能力实战营)、成果认证(对接1+X证书体系)四个环节。通过“案例教学+同课异构”的实践模式,可使教学设计的适切性提高35%。同时应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将课堂教学行为数据,如数字工具使用频率、师生互动质量纳入教师考核指标,并构建电子成长档案实现发展轨迹的可视化追踪。


生态构建:创建产教协同发展新机制


教育数字化转型本质是系统性变革,需要构建“政-校-企”协同发展的数字教育生态。研究显示,校企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可使实训课程匹配度提升40%,但当前产教数字协同的深度与频度仍显不足。为此,建议实施“双轴驱动”战略:对内建立数字化治理体系,整合教务、学工、技术部门形成管理闭环,开发校级数据中台实现18类业务系统互通;对外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开发模块化数字实训资源包。


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建设“一平台多终端”的智慧教学系统,实现教学数据全流程贯通,集成物联网设备采集200余种教学行为数据;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数字化项目案例,如某智能制造学院将企业生产线的数字孪生系统引入课堂;建立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联盟,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资源开发机制,目前全国已建成485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实践表明,采用“企业直播课堂+数字工匠工作坊”模式,可使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28%,某汽车维修专业试点班毕业生企业留用率达93%。


数字化转型正在引发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层次变革。通过理念革新构建认知框架(形成6大核心转型观念),通过能力重构夯实发展基础(培育数字型教师占比超80%),通过生态建设形成协同机制(校企共建资源占比提升至45%),三者共同构成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数字技术的教育适切性,如XR技术在实训中的认知负荷研究;师生数字素养评价体系构建、开发动态评估模型,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成效评估模型开发(建立包含12个一级指标的评估框架)等关键问题,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文 | 卢良艳(保险职业学院)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