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筑实文化自信之根 打造湖湘文化高地——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服务新时代湖湘文化软实力建设侧记
发布时间:2020-01-14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湘声报记者刘国太




  每次省政协全会上,总活跃着一支特殊的参政队伍,他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他们实事求是、积极建言献策,他们就是会议列席代表——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近几年,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立足服务新时代湖湘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一定探索经验和成绩。


省文史馆馆员座谈会.jpg

  2019年6月11日,“培根铸魂诗联天下”启动仪式在岳麓书院文昌阁举行


  历史厚度

  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强大“精气神”


  2019年1月1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向新聘任的朱汉民、何立伟、徐建章、蔡静溪、陈迎楷、曾昭才6名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当年9月16日,第46次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选聘李谷一、柳思维、田明3名同志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馆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截至2019年底,省文史研究馆累计聘任馆员417人,现有馆员90人,主要从事文学、史学、法学、文物、考古、编辑、教育、书法、美术、音乐、戏剧等工作,被社会誉为人才库、“现代翰林院”。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建馆初期,省人民政府聘请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为首任馆长,并聘请了有学识、声望、生活困难的文人耆宿为馆员,使之“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这些馆员中有不少是由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推荐的党外名老教师、专家学者、民主爱国志士。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省文史研究馆是书法、诗词、楹联界大师成长的沃土,出了颜家龙、史穆、虞逸夫、王超尘等一批著名书法家,也培养了杨炳南、王友智、蔡德林、谭秉炎等一批书法家馆员,更集结了余德泉、熬普安、胡静怡、熊治祁、陈书良、晏西征、熊东遨、吕可夫等一大批中国诗词、楹联学界重量级人物。他们都是湖南文化界的瑰宝。


  智囊高度

  为建设文化高地、文化自信伟大工程画出最美“同心圆”


  2019年6月11日,省文史研究馆在岳麓书院举行“培根铸魂诗联天下”活动启动仪式。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标志性地点,本次活动在此启动,极富象征意义,是传统文化和湖湘文化从源头向当代的一次再出发,再启航。


  “体现文史研究馆特色,彰显统战性、荣誉性、咨询性和高端引领性,坚持以‘敬老崇文、存史资政、文化建设、统战联谊’为基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湖湘文化研究,我们义不容辞。利用文史馆员名家大家荟萃的资源优势,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出金点子、当好参谋,我们守土有责!”省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李文才说,近年来,省文史研究馆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打造全省传统文化高地、发挥文化窗口作用为己任,不遗余力地支持馆员的文史研究和艺术创作,推出了“湘学研究”“翰墨潇湘”“培根铸魂诗联天下”、馆员文库等系列活动和作品,开展了“湖南陶瓷现状及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等一系列课题调研,继续为建设富饶美丽新湖南提供智力支持,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一个重要的智囊团队机构和文化研究传承重要阵地,省文史研究馆一定要带好加强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个头。下一步,我们提倡馆员积极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去发现问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富有建设性的建言,为党委和政府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寻求解决的良策。”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李跃龙表示,“只有我们不怕反对的声音,还要欢迎不同的意见,才能进一步发挥文史研究馆和馆员在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中的独特作用;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才能进一步扩大‘老树发新芽’‘新树深扎根’成果和湖湘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是要铭记和传承湖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学以致用,勇于探索新的道路,紧跟时代潮流而前进。”


  思想深度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劲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湖南在脱贫攻坚中要发扬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12字的优良传统。今天,湖南如何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湖湘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


  湖南历代贤哲倡导的这种“心忧天下”的养心、治身、经邦、济世的道德规范,深深地影响着湖南人的思想和行为,激励了历代湖湘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正是因为有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湖湘文化中的湘人精神、湘人思想和湘人血性,是湖南人自我认同和凝聚的精气神,也是湖南人克服困难再创辉煌的强大武器。”


  “湖南人‘心忧天下’的价值观,是发展社会主义工商业的好观念。省文史研究馆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不辱文化使命,不缺位,不失声,为传承中华文化多添一片瓦,为新时期湖湘文化建设多加一块砖。”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郑佳明认为,湖湘文化中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转换的过程中,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和沿海先进地区的开放精神、包容精神、合作精神、法治精神、科学精神,认真处理政府与市场、权力与经济、权利与人民等方面的关系,推动湖南的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开放广度

  为实现“一带一部”伟大梦想奏出雄浑交响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方式发布,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湖南不沿边不靠海,该如何在立足“一带一部”的全新定位,推进湖南开放崛起?


  开放是全方位的,历史、文化、经贸交流多管齐下。其中文化交流中的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开放再扩大,文史研究馆及馆员们可以充分发挥联通内外的资源优势、统战便利,“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因人而异,各展所长”,引资引智引企,共同打开湖南开放形象的窗口,聚力创新引领和开放崛起,为继承和发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湖南加速腾飞。


  “省文史研究馆一定要在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努力追求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将传承发展的内容集中在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方面,以求得对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启迪、精神滋养和价值培育。”湖南大学教授、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朱汉民认为,湖湘文化的现代使命,就是要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当代学人要继续承传近代湖湘士大夫的文化使命,挖掘优秀本土文化资源,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立,完成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重建,为“一带一部”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湖南力量。


省文史-活动书画创作现场.jpg

  2017年5月21日,“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湖南”活动书画创作现场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