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让科研经费“足够用、用得好” 省政协委员谈提升科技管理水平
发布时间:2021-03-26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湘声报记者刘敏婕


  “不能把科研人员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要让他们心无旁骛进行研究,厚积才能薄发。”


  “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根基。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外记者会上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番阐述,在科研领域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湘声报记者采访了两位在科研一线工作的省政协委员,在他们看来,近年来不论是基础研究投入,还是科研项目管理,相关工作得到明显改善,成效显著,希望强化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的科学化管理。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


  2018年的“中兴事件”,折射出了“中国芯”背后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


  “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只占到研发投入的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到25%。下一步,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省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李利平深有感触。


  “很多‘卡脖子’问题,都需要基础科学来解决。”李利平举例,中国在芯片、飞机发动机等方面受制于人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源是中国的基础科研相对落后,在物理、数学、材料学等方面不够强,“此外,中国的行业软件大部分也受制于人,比如数学计算软件、3D绘图软件、机械加工软件等。”


  “把基础研究提到更重要的位置,给予更多的投入,是应该的。”李利平坦言,“基础研究可能难以立马见效,一般人也不懂,比如说我做的东西,估计全世界也就几十号人能真正理解全景和细节。但从长远来看,它是在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土壤进行逐渐改良,帮助树苗长得更好更壮。”


  李利平表示,对基础研究相对缺乏重视,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家层面好一些,到了省级、市县级层面就偏弱了,各地项目绝大部分是应用型、产业型的。”


  在美国留学9年的李利平,是湖南师范大学近年来引进的高层次海归人才之一。曾在互联网企业工作的他,痴迷于数学的“简洁、深刻、优美”,在他看来,“基础研究除了为应用研究奠定基础外,同时也是一种‘无用之用’,对于整个民族科学精神、逻辑思维能力,甚至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破解科研资源过于集中


  “我们的科研经费相对是缺,但绝对有那么缺吗?并不见得。”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洪强坦言,现在从国家到地方,各种科研项目其实并不少,但问题在于资源往往过于集中,“需要的拿不到,不需要的项目主动来靠”。


  在李洪强看来,有各种学术头衔或行政职务的教授得到的资源更多,这本来是正常现象。但当资源过于集中时,往往会产生一个问题:他能做得完这么多课题吗?是不是用同一个课题申请不同项目?


  同样的疑问,李利平也存在,“有的教授一年申请大大小小十几个课题,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你的精力都花费在申报课题上,真正能用于研究和教学的时间能有多少?这些课题能保证质量吗?”


  与之相对的是,年轻的研究人员申请项目很不容易。李洪强告诉记者,他曾经有一项研究,前4年都没有申请到项目经费支持,全靠自己出去“找钱”,“一开始做得非常难。”在他看来,“大教授就应该去拿大项目,一些层级相对低的项目就该让年轻人多一些机会。”


  “现在项目评审权力大多集中在‘戴帽子’的人身上,其实评价一个同行能不能做好一个项目,作为合格的科研人员都有这种能力。”李利平呼吁大幅扩充评审专家队伍,改变评审权力集中在少数人身上的现象,同时清理和减少由政府部门主导的专项项目,把经费和资源的主导权下放到基层单位。


  把好科研项目“结题关”


  “要继续改革科技体制,让科研人员有自主权,有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尤为重要,不能把科研人员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总理的这番肺腑之言,让李洪强不禁想起了多年前入职时的经历。


  当时李洪强的办公室要添置办公桌和电脑,因为各项流程,“导致几千块钱的事情,我买花了一个月,报账花了一个月,最后还是学院安排一个学生帮我跑完程序。”


  类似的繁琐体会,李利平当年入职时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最近几年,科研经费管理人性化了很多,减少了许多繁琐。”李洪强、李利平介绍,现在每个学院都有专人帮助教师处理报账的问题,让他们省了很多心。


  尽管如此,科研项目管理还是存在不够科学、不够灵活之处。李洪强举例,“在申报项目的时候,设备费、劳务费、材料费、差旅费都要设置不同比例,但实际上使用时无法准确判断项目进展,比如我原计划要买这个设备,可能在项目进行中我觉得另外一种设备更合适,但如果经费偏离了原来的比例就不行,这直接导致了最后审计时被动的‘做账目’。”


  此外,“申请难,结题易”,是李洪强和李利平都提到的一种“怪象”。


  “要么对项目效果缺乏监督,要么监督得过于机械。”李利平介绍,对于某些项目,假如申报时计划发表3篇论文,可最后只发了两篇,尽管这两篇论文中包含了非常有价值的高度原创性成果,产生了很高的学术影响,但经常无法顺利结项,“逼”得科研人员再去发一篇论文“充数”。


  李利平认为,科研项目应该“轻申报、重结项”,不达标就减少或撤回经费,从而使项目申请不会过“滥”;李洪强则认为可以“重两头、轻过程”,把好科研项目申请和结题关,但在确保项目经费没有滥用的前提下,项目怎么做、钱花在哪些地方,不要过于局限。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