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老表好”,湘赣兄弟情。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湖南、江西两省携手推进红色文化传承、跨省产业协作、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6项任务。湘赣边区域合作已由省际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方案》强调,将湘赣边区域打造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为中部地区协同发展探索新模式,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
湘赣边红色专列
探索建立园区共建机制
湘赣边区域位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地带,包括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株洲市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岳阳市平江县,郴州市安仁县、宜章县、汝城县、桂东县,江西省萍乡市全境,九江市修水县,宜春市袁州区、万载县、铜鼓县,吉安市井冈山市、遂川县、永新县,赣州市上犹县、崇义县等24个县(市、区),总面积5.05万平方公里。
目前湘赣两省仅有沪昆高铁互通,区域内大部分县市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为此,《方案》明确,加快推进长沙至赣州高铁前期工作,规划研究贵州兴义经永州、郴州至赣州铁路(郴赣段)、衡阳经茶陵至吉安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批复长赣高铁工程可研报告,项目初步设计工作正有序推进。
近年来,湘赣两省文化旅游交流密切,特别是今年6月韶山至井冈山旅游专列常态化运营后,湘赣边红色旅游迅速“出圈”。
《方案》提出,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构建方便快捷的跨省自驾旅游交通线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一部手机游湘赣”,统筹井冈山与周边韶山等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常态化开行旅游列车。
同时,要协同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批知名农业品牌,共同培育树立“湘赣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象。
此外,《方案》鼓励萍乡、宜春与长沙、株洲等地跨省合作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产业园,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建立产业互补、项目共建、利益共享和成本分担的园区共建机制,支持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湘赣边区域图
各级政协主动参与区域合作
近年来,省政协与长沙、株洲、郴州、岳阳等市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围绕湘赣边区域合作,积极建言献策,不断助力两省合作开创新局面。
“建议把‘深入实施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十大重点工程’列入湖南‘十四五’规划。”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刘春生提出了打通湘赣边的旅游公路,盘活区域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建议。
省政协委员周奇志建议,统筹推进湘赣边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湘赣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市场化运作,整合现有农产品产销平台和电商平台,同步开展线上中部农博会。以茶油、黄桃等十大区域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加快“湘赣红”区域公共品牌宣传推广,把“湘赣红”打造成有底蕴、有影响力、真正为老区人民造福的“网红”品牌。
省政协委员陈艳娟呼吁,把湘赣边区域合作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建立湘赣边区域合作乡村振兴先行区,两省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组成专门班子,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等产业快速发展。
今年6月,省政协组织部分住湘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和省政协机关干部,乘坐湘赣边红色专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湘赣边红色专列,由长沙直通井冈山,沿途有多个红色景点,被誉为“红色专列车厢课堂”,它的开通源自于醴茶铁路客运列车恢复运营,这当中凝聚着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持续建言的智慧和汗水。
茶陵县万樟园林“助力湘赣边革命老区振兴”委员工作室入驻了易露茜、刘祖治等20余名全国、省、市、县四级政协委员。委员工作室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三进三助”聚力行动,围绕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开展调查研究,助力解决民生实事。
作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主战场,株洲已经把乡村振兴纳入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市政协围绕相关课题,成立专门调研组,多次赴江西开展专题调研。市、县两级政协委员围绕打造湘赣边区文旅的“株洲红”、打通并对接更多的红色旅游线路、建立定期联络沟通机制等方面密集建言。
郴州市成立了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专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建立工作机制。市政协相关领导担任建设专组负责人,深度参与示范区建设工作。今年以来,郴州市已向赣州市、吉安市提出了尽快协商确定合作项目、切实推动产业共兴和民生共享、共同争取政策支持等建议。
2014年12月,浏阳市开始倡导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与湘赣边10个县市达成《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浏阳共识》。市政协顺势而为,先后围绕“打造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共享改革红利”“推进湘赣边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等课题开展调研协商,有力推动了省际交界地区探索协调发展新模式。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许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