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当年的同学都已改行,唯独她还站在舞台上
发布时间:2017-11-27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花鼓戏名角邢险峰:坚守就是我的财富


10月14日起,全国花鼓戏展演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举行,展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展演所在的剧场,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为了维持剧院运转,2003年,省花鼓戏剧院把剧场租给了一家演艺中心。2010年,省政协委员、省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一级演员邢险峰,在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有关提案,希望能够收回剧场。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提案,经现场调研、办理,剧场被收回。与此同时,花鼓戏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迎来了新的转折发展。


从花季少女到梨园名角,邢险峰坚守了40年,在花鼓戏里体悟着百味人生。




花鼓戏能走到现在,都是因为大家共同的坚守。作为一个戏曲工作者,我的任务就是传播花鼓戏,让更多人喜欢花鼓戏。



40年的坚守


14岁,邢险峰便进了戏校学唱戏。40年来,当时一起毕业的同学,都已逐渐改行,唯独邢险峰还站在舞台上。“我是不是很傻啊?”说起这个话题,邢险峰笑中带泪:“是傻。这么多年,有喜悦,有泪水。但我觉得,坚守就是我的财富。”


正是这股“傻”劲,让邢险峰一次次在戏曲表演上突破自我,赢得殊荣。


1989年,邢险峰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直播的舞台,一曲极具湖南地方特色的花鼓戏《补锅》,赢得观众掌声连连;1996年,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中,她又获得“优秀表演奖”;2007年,凭借《走进阳光》中“徐芳”这一角色,邢险峰荣获戏曲表演的最高奖“文华奖”……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家李小嘉这样评价邢险峰:“险峰的勤奋、执着经常打动着我。直至今天,功成名就的她,还一直坚持早起练功,排起戏来心无旁骛,全心投入。对后辈们也不吝赐教,是演出团承前启后的中坚,名副其实的‘大姐大’。”


每日坚持早起练功,在邢险峰看来根本不算什么:“戏曲演员,都是要练功的。唱得好不如做得好,做得好不如打得好。”得益于小时候的绘画功底,如今,邢险峰自己编录了一本《戏曲身段集》,用简笔画详尽地记录了每一个喜欢的戏曲身段、手位、指法。


让更多人热爱花鼓戏


在省花鼓戏剧院办公楼的一房间内,4排架子整齐地收录了剧院建院以来创作过的所有曲目。有创作于80年代,讲述袁隆平贡献的《天涯芳草》;有让邢险峰凭借“木香”这一角色荣获文化部“优秀表演奖”的《羊角号与BP机》;有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经过老艺术家们多年来精心创作,反映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桃花烟雨》,等等。


邢险峰介绍,省花鼓戏剧院本身就是为了振兴花鼓而建,她有责任让这些优秀的花鼓戏更好地传承下去。


“花鼓戏能走到现在,都是因为大家共同的坚守。作为一个戏曲工作者,我的任务就是传播花鼓戏,让更多人喜欢花鼓戏。”多年来,邢险峰跟随省花鼓戏剧院,既去乡村演出,也出访了瑞典、丹麦、法国等地,把花鼓戏带到国际舞台。


2007年,邢险峰担任第十届湖南省政协委员。“政协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作为政协委员,我希望更好地传播花鼓戏。”为此,她提交了系列相关提案,如《建立长沙花鼓戏信息数据库》《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要从娃娃抓起》《花鼓戏进校园》等。


邢险峰还热心公益,免费教学生学习花鼓戏。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培养他们对花鼓戏的兴趣。“只有大家都热爱花鼓戏,我们的花鼓戏才有市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END

文|湘声报见习记者 黄惠子

视频|编导 黄惠子  摄像  黄达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