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重读寿岳章子的京都系列之一《千年繁华》。一个日本的女教授,从出生到去世,一直生活在京都古城,写这本书时,她住在父母留下的一栋老房子里已54年了。这本书里她回忆自己在京都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喜欢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她的家风和家教所打动。
她说,她的双亲并非生性奢华,但对饮食非常讲究。如何吃表现出寿岳家的生活精神。
她家的六席榻榻米中间摆了一张矮桌,是家里的一种精神象征。无论是吃饭还是喝茶,全家人都会聚拢在这张餐桌周围,开心地谈天说地。
“家里很多年一直用火盆,生火是父亲的拿手绝活,将前一天晚上埋入灰烬里的火种稍微翻弄一下,添少许木炭,黑炭会慢慢烧红,热水壶也跟着发出响声。孩子们围绕在母亲身边,烤面包、年糕、鱼干,也常常烤海苔。一有香味飘出,父亲就会从书房走出来,说:‘煮了什么东西?算我一份吧。’”这样的场景真是令人神往。
她说起一道母亲常做的料理“山药泥”,这个段落我看了几遍。“母亲去世后,我动手做过两三回,每次我总是边做边流泪。从前这可是一道充满欢乐的料理。山药放在大研钵里研磨一两千下,再加入高汤,从这一步骤开始就是全家总动员。四个人都到厨房集合,研钵放在厨房地板上,我或弟弟负责扶稳研钵,母亲一点一点将一大早就熬好的汤,沿着钵体的边缘缓缓加入。使用大量昆布和柴鱼煮出来的高汤比清汤味道浓些。如果一开始全部倒入,山药泥和高汤的美味无法自然调和在一起。将高汤缓缓倒入研钵后,听到父亲指示,再打一个蛋到研钵里。使用研磨棒时不可以粗鲁地碰撞到研钵的边缘或底部,正确的力道是让棒轻轻游走在山药泥间。这道料理是父亲的祖传绝活,制作工序相当复杂。”做好后,在每个人的白米饭里浇上山药泥,一家人一起品尝,胃口大开,欢声笑语。
这个过程,怎么看都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父母能够给孩子留下什么?很多年后,能够留下的只是某种对事对物的珍重和珍惜。我们在丢失什么?情怀,耐心,还有对万事万物的敬畏。
寿岳家的餐桌就像是心灵交流的场所。每个季节都有佳肴。初夏时节,白萝卜的细嫩叶子铺满白米饭,初秋时在细姜丝上淋麻油。四季流转,情怀分明在餐桌间细细流淌。
我记得章子提到这样一个场景:“春天的时候,母亲开始在院子里晒布,缝衣。我也永远忘不了母亲在茶室中,面向南面窗户缝制和服的背影。同样的背影也会出现在书房,她在书房中做翻译,或替父亲的诗集上色。总之,我家的家风就是勤奋、认真地生活。”
勤奋、认真并不是过时的词,它才是最好的清白家风。这种家风才是孩子们最重要的成长养料。
飘着细雨的夏夜,这个世代住在古城里的人家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只是普通人。 |